返回列表 发帖

[PCO专题]你问我答——PCO常见问题专家析疑

问:化学药物灭蝇的方法是什么?

答:过去在蝇类防治工作中,由于某些不科学的使用化学药物,造成蝇类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蝇类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依然是一种重要措施,尤其是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业主要采取的手段之一。采用化学药物防治蝇类,关键要做到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药物,掌握好时机,针对不同场所,选择好药物的种类、剂型、用量、施药器械和喷洒方法。

1、杀灭蝇蛆

化学药物杀灭蝇蛆时,应注意孳生物的性状对药物的影响,当幼虫接触低剂量的药物,还会诱发抗药性产生,特别是用同一类化学药物来防治幼虫和成蝇,则抗性产生更快。为使药物渗入里层杀灭深部蝇蛆,每平方米药液里至少500ml以上。常用药物有:0.2%马拉硫磷乳剂,0.4%敌百虫水剂或0.25%粉剂,0.1%杀螟松乳剂,0.05%二嗪农乳剂,0.1%倍硫磷乳剂,1.0%倍噁威粉剂,50%蝇蛆净粉剂,0.5%无幼宝颗粒粉剂,苏脲乳剂和灭虫脲乳剂等。

2、杀灭成蝇

药物灭蝇可选用滞留喷洒方法,空间喷洒方法以及毒饵方法。 (1)滞留喷洒? 使用具有持效(残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用常量喷洒或粉刷,涂抹均匀地附着在蝇类停留面上,当苍蝇爬行或栖息其表面时,可接触杀虫剂而中毒死亡。采用滞留喷洒方法应注意药物持效时间长短,药物喷洒均匀度以及物表吸水性的强弱。常用滞留喷洒药物有:1%马拉硫磷乳剂,1-2%倍硫磷、2%杀螟松乳剂,20%残杀威乳油,5%顺式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10%氟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或1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等,采用滞留喷洒时不可污染食物、水源、非卫生杀虫剂不能在室内使用。

(2)空间喷洒: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快速杀灭苍蝇,空间喷洒是迅速降低室内外蝇密度最有效的方法,较小剂量气雾杀虫剂,可杀死接触雾滴的成蝇,一般无残效或残效很短。

室内空间喷洒药物,氨荃(基)甲酸酯类:1.0%残杀威乳剂,1.0%仲丁威乳剂;拟除虫菊酯类:0.4%氯菊酯油剂、0.5-1.0%戊菊酯油剂、0.5%氰戊菊酯和0.2%苯醚菊酯等。

室外空间喷洒药物,有机磷类:杀螟松乳剂、马拉硫磷乳剂、敌敌畏乳剂,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乳剂,苯醚菊酯乳油,氰戊菊酯乳剂等。

(3)毒饵:将胃毒作用强的杀虫剂与蝇类喜食的糖、鱼杂、发酵粉等诱饵混合制成毒饵,放在蝇类聚集较多的地方,例如家禽饲养场、奶牛场、食品加工厂周围,可有效杀灭成蝇。毒饵可制成:0.2%敌百虫鱼杂,0.2%敌百虫糖液(含糖量为10%),0.5%敌百虫饭粒,0.1%敌敌畏饭粒、0.05%倍硫磷饭粒,0.1%残杀威糖液等均可选用。3-5天必须更换一次毒饵放置地点,同时要注意防止儿童误食,防止污染食物和饮水。

(4) 毒蝇绳;将具有持效的杀虫剂、1%—1.25%溴氰菊脂或氯菊脂乳剂等(亦可加入少许10%马拉硫磷或倍硫磷乳油,10%-20% 残杀威乳油,亦可加入少许食糖或蜂蜜,增加引诱力,以一定比例混匀,浸泡在绳索上晾干,悬挂在蝇类易停歇的地方,可有效杀灭蝇类。此方法利用了蝇类的生活习惯,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滞留喷洒方式。悬挂毒蝇绳的数量视现场条件而定。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蟑螂的生态习性是怎样的?

答: 1.栖息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蟑螂成为侵害千家万户的害虫就不足为奇了。

喜暖爱潮是蟑螂的重要习性。不难发现,不管在饭店、家庭,还是在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在厨房,它们一般也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的地方。到了盛夏高温季节,厨房温度过高,它们分散迁移到别的地点,分布扩大,因而厨房的蟑螂密度反而降低。在冬天,北方地区的特殊行业单位如饭店、副食店等和家庭除了在厨房栖居外,同时还大量集居在暖气片等热源附近活动。

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这也是蟑螂的重要习性。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一到夜晚,特别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

蟑螂体扁,适于钻缝藏洞,可以躲进很窄小的缝洞中,例如德国小蠊的成虫和若虫可躲进仅1.6毫米的缝隙。怀卵的雌虫也可在4.5毫米宽的缝隙中栖居,它们在缝隙中栖息时,足紧贴着身体,尾须平伸或与支撑面接触,触角常伸向外面,不时挥动,保持警戒状态。

不同种类的栖息场所有所差异。德国小蠊多见于各类缝隙中,如管道周围、墙缝、护墙板等缝隙和地板之间的裂缝中。美洲大蠊亦喜栖息于大的洞孔,偏爱湿热的环境,例如酿造厂发酵车间、豆制品加工场等,也常在阴井、下水道、地下室等处群居。黑胸大蠊多见于碗菜柜、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处。

2.群居

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性。常可发现在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上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蟑螂栖居的地方,常可见它们粪便形成的棕褐色粪迹斑点,粪迹越多,蟑螂聚集也越多。由此可见,在蟑螂防治中,搞好卫生、清除蟑迹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3.食性

蟑螂是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各类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在食糖中,红糖、饴糖对它们的引诱力最强。

除了喜爱各类食品外,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例如在住房、仓库、贮藏室等处,它们可啃食棉毛制品、皮革制品、纸张、书籍、肥皂等等。在室外垃圾堆、阴沟和厕所等场所,它们又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甚而啃咬死动物。但是不同种类的蟑螂,食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德国小蠊喜吃发酵的食品;黑胸大蠊喜吃糖和淀粉;美洲大蠊喜吃腐败变质物质,但糖对它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澳洲大蠊喜吃植物性食物。与食物相比,水对蟑螂的生存和发育尤为重要,如在蟑螂若虫期,褐斑大蠊的1龄若虫在供水情况下,即使无食仍有22.7%的虫体发育成2龄期,若无水供给,则无法生长发育。蟑螂能耐饥而不耐渴,美洲大蠊在只给干食不给水的情况下,雌虫只能存活40天,雄虫只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无食,则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猎物。

正是由于蟑螂到处爬行,无所不吃,它们沾染和吞入了大量的病原体,再加上它们边吃、边吐、边拉的恶习,成为一些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者。

4.活动

蟑螂虽然有翅,但不以飞行为主要活动方式,尤其是室内栖息的种类,仅能做短距离的飞行和滑翔。蟑螂的活动主要靠三对足爬行,爬行速度很快,雄虫每分钟可爬行21米,雌虫爬行稍慢些。有的蟑螂在受到惊吓时,可跳跃几厘米远。 蟑螂不仅能在普通平面上疾走,而且依靠足上的爪和爪间盘以及各跗节间的跗节盘,能在光滑玻璃面、垂直面或物体下面爬行。蟑螂的爪间盘一旦损伤,就会失去在玻璃平面上爬行的能力。

温度对蟑螂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当低于15℃时,绝大多数蟑螂不活跃;15℃-37℃最为活跃;37℃以上呈兴奋状态;室温超过40℃蟑螂趋于死亡。 噪音、振动、强光及某些杀虫剂处理过的物面,蟑螂会自动回避和逃窜。这是因为蟑螂身体上有许多感觉器官,尾须上有许多感觉毛,平时直立,受到外界刺激后就倒伏下来,这种信号就会迅速而直接传导到腿部,蟑螂就会立即躲避。这种被称为风感器的感官很敏感,它可以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同时对风的压力反应也很敏感。蟑螂寻找食物主要靠头部两根细而长的触角,触角上面有很多感觉毛。嗅觉触角就是它的嗅觉器官,味觉主要依靠小颚须、下唇须和口腔壁上的一些感觉毛。

蟑螂在夜间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德国小蠊一般19点开始活动,20点大量出现,22点为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凌晨4时又出现小高峰,5时下降,6时消失;日本大蠊19时左右开始活动,21点开始上升,23点达活动高峰,4点逐渐下降,6点终止;黑胸大蠊19时左右就有频繁活动,20点钟即成高峰,21点到22点活动减少,23点和2点又会出现两个小峰,翌晨4时活动终止;褐斑大蠊19时出现活动,21点急剧上升,22点达高峰,1点活动开始下降,4点有小回升,5点消失;美洲大蠊19时开始活动,21点迅速增加,24点达高峰,凌晨2点开始下降,7点活动消失。

综上所述,蟑螂夜间活动,一般从19点左右开始,活动高峰大都在深夜22点到24点,上半夜活动比较频繁,下半夜活动逐渐减少,也有在黎明前出现一个小高峰,至翌晨5点到6点终止活动,重新隐匿到栖息场所内。

5.扩散

蟑螂的扩散有两种方式,即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5.1主动扩散

蟑螂的主动扩散是通过它们的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不同场所。它们的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以及隐蔽场所等。例如在室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在酷暑高温季节,在南方地区,它们可作远距离的滑翔,躲在较阴凉的场所栖息,以避免过高的温度。

蟑螂常为了获取水分和适宜湿度而有趋湿性的活动,所以到了夜晚,它们往往爬到水槽里,群集在茶水桶周围,或停息在水管上。

室内蟑螂可以通过墙洞以及门、窗缝隙扩散到周围邻居,虽然扩散的范围不大。在温暖地区,它们可迁居室外,已如上述。

蟑螂很少发生大量迁移,只在环境条件发生突然变化,如洪水泛滥时,可见成群的美洲大蠊从下水道迁移,分别寻找适宜的新处所。

5.2被动扩散

蟑螂的广泛分布,有的种类遍布全球,这是它们被动扩散的结果。在当今交通日益发达,运输更加频繁的时代,这种扩散方式尤其突出。

火车受蟑螂的侵害极其严重,卧铺车厢的侵害率可高达40%,餐车更高。沿海和长江上的客轮受蟑螂的侵害也十分严重,主要栖息在食堂操作间、餐厅和客仓以及货仓。旅客随身携带的包裹、行李和其他物件以及托运的货物可能把蟑螂带上火车和客船。反之,火车上和客船上的蟑螂也可能被旅客和货物带到各地。飞机通常携带蟑螂较少,但也有发现。飞机上的蟑螂,和远洋轮船一样,可造成国际间的扩散。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室内常见的蟑螂种类是什么,如何鉴别?

答:1.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顶及复眼间为黑褐色,两复眼间距雄虫窄,雌虫宽。下颚须淡褐色,端部两节褐色,单眼淡黄色。

胸部:前胸背板略呈梯形,前缘几乎平直,后缘缓弧形,色淡黄,中部有一赤褐至黑褐色的蝶形大斑,后缘中部有一向后延伸的短小纵条,前缘有黄色T形小斑。翅发达,雌雄虫前翅均超过腹部末端,前翅赤褐色,后翅色稍淡。足赤褐色,前、中足股节的前下方边缘,刺的排列为A型。

腹部:赤褐色。雄虫各节侧角为直角钝圆,雌虫后端数节向后略突出呈锐状。雄虫肛上板宽大,几乎呈四方形,无色,薄而透明,两侧缘弧形,后缘宽度约为基部宽的1/3,其中央有较深的三角形切口,切口端约达肛上板长度的1/3处。尾须一对,端部细长,向两侧伸展。下生殖板宽阔,比肛上板短,几乎对称,端部平直,两侧弧形。腹刺一对,呈细长的棒状,端部钝圆。雌虫肛上板略成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缘具一小三角形切口,顶端钝圆,其两侧叶片端角钝圆。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两侧向上倾,形如船底。尾须赤褐色,细长,比肛上板几乎长一倍,端部尖锐。雄虫体长27-32mm,雌虫体长28-32mm。

2.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头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仅单眼黄色,唇基赤褐色。

胸部:前胸板黑色或黑褐色,略呈梯形,前缘近乎平直,后缘弧形,中部稍隆起,表面平整并有光泽。雌雄虫翅发达,前翅黑褐色或黑色,具光泽;后翅色淡,呈黑色.前足股节前下方刺A型。

腹部:黑褐色,雄虫腹部第一节背板特化,在前缘中央长有淡褐色圆形毛簇。肛上板基部宽,端部稍窄,两侧中部到后缘略呈长方形,后缘呈浅的凹陷。尾须一对。下生殖板基部宽短,呈缓弧形,后缘中部渐呈浅的凹陷,其凹陷较肛上板后缘中部凹陷稍深。腹刺一对,略短,棒状。雌虫肛上板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呈脊状,两侧倾斜,后缘具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个叶片,端角钝圆,切口顶端尖锐。尾须一对,黑褐色。雌的肛上板比雄的小。下生殖板较大,基部宽,向端部渐变窄,略呈三角形,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雄虫体长2-28mm;雌虫体长24-30mm。

3.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雌虫头部略大于雄虫,头顶及面部为淡赤褐色,小颚须色淡,唇基深棕色,复眼黑色,有时两复眼间有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单眼色白。

胸部: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缘稍弧形,后缘弧形,但中央稍突出。背板表面淡褐色,并有两条黑色纵走条纹,纵条纹窄、直,没有间距宽。雌雄虫翅发达,均达腹部末端。

腹部:雄虫狭长,第七、八腹节特化,为诱惑腺的开口。雌虫腹部较宽。雌虫肛上板狭长,基部色深,半透明,后缘缓弧形,如牛舌状。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右后缘有一凹档,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片,即为第九腹节侧叶,右叶末端远离凹档前缘,腹刺退化,成两个小颗粒,右边的显著大于左侧的。雌肛上板横宽,赤褐色,略呈三角形,末端钝角,侧缘斜,略向内凹陷,下生殖板宽大,表面隆起,前侧缘近半圆形,后缘弧形,全板像馒头。雄虫体长10-13mm,雌虫体长11-14mm。

4.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Jce9IF5c.jpg

Jce9IF5c.jpg

澳洲大蠊属于南方种类,体型较大,属于大型蟑螂,成虫体长24-25mm,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体呈红褐色,前胸背板与美洲大蠊相似,也有黄色边缘,但蝶形斑无中线向后延伸的“小尾”,前缘也没有“T”形黄色条纹。前翅前缘基部有一条金黄色条纹,这是本种蟑螂的重要鉴别特征。

5.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6XJWTBkJ.gif

OlqpOs9Y.jpg

成虫棕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不明显的赤褐色锚状斑。翅发达,伸达腹端。该类蟑螂和美洲大蠊近似。与美洲大蠊的区别在于尾须的形状,前者的短而末段钝,而后者的较长而末端很细。褐斑大蠊若虫的触角有白色的标记,中胸背板有一半透明区;第一龄若虫的腹节背板乳白色,中型的若虫有些腹节背板有乳白色的斑,而美洲大蠊色泽一致。体长:25-30mm。

6.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oTiXVADM.jpg

日本大蠊是比较小的大蠊,原产于日本,后传入国内,主要分布在北方,现南方地区某些省份也有发现。颜色深褐色至黑褐色,稍有光泽。雄虫前胸背板前窄后宽,略呈三角形,背面有不规则的浅凹陷,雄虫的宽大,中央具锚状纹。雄虫翅长,超过腹端,雌虫的不发达,仅伸达不到腹部之半。体长:20-25mm。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室内常见的蟑螂防制方法是什么?

答:1、环境防制:环境是治本措施。防制室内的蟑螂时首先要搞好卫生以及清除蟑螂栖息条件,堵洞抹缝清除蟑螂栖息地和卵鞘、蟑迹。广泛开展"八查"是指:一查桌、二查柜、三查椅、四查口(下水道口)、五查池(洗涤池)、六查案(食品加工的案板)、七查缝、八查堆(煤堆、柴堆、杂物堆)。

2、物理防制:物理防制也是杀灭蟑螂一种方法,如开水烫、粘捕、诱捕等、此法虽各地都在使用,但并不广泛,在大面积防制工作中只能做一种辅助方法。

3、化学防制:化学杀虫剂仍是杀灭蟑螂的主要手段,具有速效高效的优点,但是要防止随意提高使用浓度或滥用药物,为防止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应重视杀虫剂的复配和轮换用药,常用的方法:

3.1、滞留喷洒:可用0.03%-0.05%凯素灵水悬液,0.06%奋斗呐水悬液,0.03%-0.05%氯氢菊脂水剂, 1%残杀威等对蟑螂栖息场所进行缝隙喷洒,可有快速的击倒及致死效果并具有较好的烈士残效性。

3.2、毒饵:可用1.9%敌敌畏 、3-5%敌百虫或多或10%硼酸等杀虫剂配制的毒饵。毒饵以片剂或颗粒剂为佳,使用毒饵应将其撒布在蟑螂经常活动场所,宜量少、堆多以使害虫有更多机会取食毒饵,只要毒饵适口性好,投放的位置好,覆盖率高杀灭效果一般比较满意。

3.3、灭蟑螂粉笔:用凯素灵配成0.3%水液侵泡粉笔,在蟑螂经常出入的地方用药笔涂抹宽约3厘米的药带,在实际使用中,证明对蟑螂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3.4、触杀:当害虫经过喷药区时,微胶囊会粘着在害虫的刺毛、触角、足及身体上,然后微胶囊内的有效成份会被害虫表皮吸收而使害虫中毒死亡。

3.5、胃毒:昆虫一般有清理触角及足的习惯,在清理时会将附着在其上的微胶摄入体内,从而中毒死亡。 另外,附着在虫体上的居美微胶囊也会经由昆虫身体的接触、摩擦,而由一只昆虫传给其它昆虫,如此可以杀死那些没有直接接触药剂或藏匿起来的昆虫。

总之,杀灭蟑螂的药物和方法较多,对药物和杀灭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所防制现场的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注意不污染环境,不污染食物;对特硃的环境条件,要用不同的药物和方法来处理,这就是化学防制上采用综合措施。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白蚁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

答:在昆虫中,白蚁属于营巢群居的社会性昆虫。白蚁群体的成员为了适应其社会分工的需要,在形态上呈现出适应的多样性,即形态学中的 “多态现象”。 从而构成了白蚁群体中的各种个体的集合,在昆虫学中,被称为 “品级”。

(1)头部:白蚁头部的形态的适应性变异是非常惊人的。根据形态的比较,我国著名的白蚁学家黄复生教授将其区分为“原始型” 和 “蜕变型” 两大类型。前者包括白蚁群体中的有性个体(各种类型的白蚁王、白蚁后,以及长翅成虫)和工蚁;后者则是白蚁群体中的兵蚁。

A、原始型:白蚁群体中属原始型的头部的轮廓,背视都呈圆形或近似圆形;侧视,头顶拱形,而底部平。头壳中央具明显或隐约可见的头盖缝,呈Y形或T形。囟在头盖缝主干和横臂的交点上,但部分白蚁类群缺囟。触角、眼和口器均为头部的附肢。

a、触角:是白蚁触觉和嗅觉的重要感觉器官,可以自由转动。其外形呈串珠状,或称念珠状,着生于头前方额部两侧的触角窝内。由基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组成。触角的节数是随着种?不同而有差别,从11至33节不等。每一个触角节上还?生有众多的感觉毛和其它感觉器。触角的生长依靠第3触角节,即鞭节的第1节的分裂来实现的。

b、眼:是绝大多数白蚁种类长翅成虫的视觉器官,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复眼一对,着生于触角后头部两侧,由众多的小眼组成,有对视物的色和形的辨识能力。所有的白蚁都缺少着生于额部中央的中单眼。侧单眼一对,着生于复眼背方,只具感光能力。因为补充型生殖个体是属于幼态个体的怏速发育成熟,所以它们的眼或呈退化性发育,或完全不发育,或缺眼。 c、口器:咀嚼式,是白蚁赖以摄取食物,滋养自己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白蚁类辟的口器为朝向前方生长的前口式口器,还有少数白蚁种类的口器是向下生长的下口式口器。其从上到下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各部分组成。上唇,由上唇基与头壳相连。上颚、下颚(由一对下颚须、一对外颚叶和一对内颚叶组成)、可以开合咬钳食物,均有关节与头壳相连。下唇,从外到内由下唇须一对、侧唇舌一对以及一个中唇舌组成,由下唇基与头部相连。主要用以吞咽被上、下颚咬钳和磨碎的食物颗粒。

B、蜕变型:白蚁兵蚁由于适应其对整个群体的各种不同的防卫和保护功能,随着种类的不同,其头部的形态和口器均有了极大的变异。

背视兵蚁头壳外形有方形、矩形、椭圆形、卵圆形、梨形等,随白蚁类群的不同而定。具头盖缝,呈Y形或T形。额腺的开口,囟孔在头?缝主干和横臂的交点上,但部分低等白蚁缺囟。串珠状,或称念珠状的触角,比长翅成虫的短,9至30节不等,可自由转动。着生于头前方额部两侧的触角窝内。大多数白蚁兵蚁的眼退化,或缺眼。特化的口器和 / 或巨大的额腺分泌物是它们的主要防御装备。根据其防卫方式的不同,可区分成上颚型(或称大颚型)兵蚁(具有粗壮而长大的上颚)、象鼻型兵蚁(具发达而巨大的额腺,其在额部的开口,囟,向前突伸成象鼻状的额管)和类象鼻型兵蚁(既有发达而巨大的上颚,又有延伸成象鼻状的额管)。由于兵蚁口器特化,而致使其不能自行摄取食物。

(2)胸部:可分成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每一个胸节均由一块背板、两块侧板和腹板围成,板与板之间则有皮膜相联系。每一胸节的腹面两侧各着生一对步行足。在有性生殖个体(包括原始型和短翅补充型的白蚁王、白蚁后,以及长翅成虫)的前胸和中胸的背面两侧各着生有一对大小和形状相似的膜质的翅,或残留的称为 “翅鳞” 的翅基部(原始型的白蚁王、白蚁后),或长度不等的翅芽(短翅补充型白蚁王、白蚁后)。

a、足:三对,从前至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和中足较短,后足则较长。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具分节的跗节和爪组成。各节之间均有关节相连接。胫节,是各节中最长的足节,具棘刺,端部有距刺,称胫,前、中、后三足的胫距有一定的排列规律,称为胫距式。随着白蚁类群的不同,胫距的排列方式也有差别,胫距式大致有3:3:3、3:2:2等多种。跗节,具有3至5分节。有的白蚁种类,在两枚爪之间有肉质突起,称爪垫,或爪间突。

b、翅:两对,是体壁背侧的突起,而且由一组较简单的,随着科与科,属与属的不同而排列和发育程度有差异的翅脉所支持。有人注意到在同一个种内,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翅脉排列(称为脉序)的细微处也多少有点不同。每一条翅脉都是由一条气管发育而成的。通常,白蚁的翅循着一条明显的基缝(称为肩缝,或翅基缝)脱落。介于胸背板和肩缝之间的翅的部分被称之为翅鳞,且其在脱翅成虫中终身存在。

(3)腹部:是容纳大部分消化管和生殖系统的坊所。腹部由带有一系列硬化板片的10个体节构成:上面是背板,下面则是腹板,这些板片由一个扩展的膜联系着;在第2至8腹节间,每一腹节两侧各有一对气孔。根据个体的内部发育和状况(有没有大量的卵和脂肪积存,是缺水还是水分充足,等等),因该膜可能不明显而板片一块接一块紧密相连,或者该膜可能十分膨胀而板片彼此分离。背板,10个,宽大于长,除第10块背板(或称肛上板、第10尾板或尾板)伸长而端尖之外。各背板均无任何附属物,而且雌、雄两性个体的都相似。第1腹节的腹板总是缩得很小或者缺如。第2直至第6节的腹板都是宽大于长,而且在雌、雄个体上都相似。雌性成虫的第7腹板(或称下阴片,生殖板或下生殖板)伸长了,而且常常把因退化而缩小了的且有种种变化的第8和第9腹板完全覆盖。雄性个体的第7腹板不伸长,第8、9两腹板不缩小。据此可以区分出白蚁个体的性别。尾须一对,2至8分节,绝大多数为2分节,着生于腹部末端两侧。有些白蚁种类在腹部腹面,靠近末端处有不分节的腹刺一对。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