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PCO专题]你问我答——PCO常见问题专家析疑

问:白蚁对对环境条件有选择性和适应性吗?

答:从白蚁生态学角度考虑,与白蚁有关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很多,但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下面主要介绍土壤、温度、湿度、光线等几个重要方面与白蚁生活的关系。

(1)白蚁巢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白蚁巢的结构,以及上面讲白蚁与其它物的关系中简单介绍了与白蚁共处一巢的螱客和天敌等其它一些生物。这里介绍一下白蚁巢的生态环境。

白蚁巢是白蚁集中栖居的一个重要场所,它和其它巢外的构筑物一起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白蚁巢群系统。即使是那些构筑无定形白蚁巢的白蚁种类的白蚁巢群系统也不例外。白蚁对白蚁巢的选址有一定的条件,那必须是隐蔽、安全、有充足食物、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因此,白蚁巢对于整个白蚁群体而言,不仅提供了一个免受外敌入侵的安定而有保护的栖居场所。对于那些在木材或树木内构筑巢居的白蚁种类而言,其白蚁巢本身就是一个食物源,有充足的木质纤维源源不断的供给整个白蚁群体食用。对于能培育真菌的白蚁类群也是一样,其白蚁巢内的菌圃本身以及在菌圃上生长的小白球菌,就是其美味可口的食物来源。而且在白蚁的巢群系统内有其特有的生态环境,有人对那些千层纸状的白蚁巢和菌圃形白蚁巢进行过监测,发现这些白蚁巢内有比较稳定的温、湿度和较高浓度的碳酸气(二氧化碳气),这有利于抑制与白蚁共栖的对白蚁生存有害的细菌、真菌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

除了木栖性白蚁类群可以完全脱离土壤生存外,其余的白蚁,特别是土栖性白蚁,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白蚁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明显的选择性,白蚁比较喜欢生存在偏酸性(Ph值为4~6)的土壤环境中,在中性的环境(Ph值为7)中也能生存。但白蚁只能在弱碱性(土壤的Ph值≦8)的土壤中生存,这就是在自然情况下,碱性程度较高的沿海滩涂及盐碱地区我们就见不到白蚁生存活动的踪迹的缘故。白蚁对土壤的另一个明显的选择是土层的厚度和泥土的颗粒。通常,白蚁群体喜欢在土层较厚的泥土颗粒较细的土壤中构筑巢学和白蚁道。我们知道,在白蚁群体中担当构建任务的是工蚁或拟工蚁,它们的个体通常都比较小,由于体形的限制,它们所能衔起的泥土颗粒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通常都是在0.05mm直径以下的颗粒。有人对土栖白蚁的白蚁巢的土壤颗粒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筛选分离,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颗粒都是非常微小的,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其次是直径为0.01~1.00mm的沙粒,直径大于1.00mm的石砾只是极少数,其中最大的砂石颗粒直径也不超过10mm。所以可以肯定,土栖白蚁绝对不会在那些有石头露裸而土层极薄的丘陵山地上构筑它们的巢居的。 (3)温度、湿度

温度和水分是白蚁生命活动中必须的重要条件,也是对白蚁分布影响极为显著的重要因素。白蚁是一类喜温好湿的昆虫,其生存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对白蚁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少数白蚁种类(如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等)之所以能生存在冬季比较寒冷的辽宁省丹东市和北京市等地(北纬40o),除了这些白蚁自身对寒冷的适应外,还因为得益于其白蚁巢的保护。但是我国冬季更冷的北纬40o以北地区就没有白蚁的踪影了。

A、温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白蚁活动的最适温度,散白蚁为24~32℃,当气温降到5℃以下,或超过35℃时,就见不到它们的活动迹象;乳白蚁为25~30℃,其最低致死温度为 —8 ℃(48小时内死亡),最高致死温度为39℃;而土白蚁主巢温度通常会保持在20(冬季)~28℃(盛夏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至10℃左右时可见到土白蚁在近地表处的少量活动,同样在酷热的盛夏时节,只有在傍晚和清晨气温较低时可见到白蚁的地表活动,而在白天是见不到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的,一直要到入秋以后,当气温再降到28℃以下时,土白蚁便再恢复正常的地面活动。所以,在酷热的盛夏和寒冷的冬季很少能见到白蚁的活动。 B、湿度对白蚁活动的影响:事实上,湿度对白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白蚁群体和白蚁个体的生长发育。白蚁虫体自身就有较高的含水量,体内水分的含量超过其体重的70%。所以,白蚁需要随时补充体内的水分。白蚁巢也是一个含水量极高的场所,如土白蚁的白蚁巢内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点,相对湿度在95 %以上,巢体的含水量可达30~40%,菌圃的含水量更高,超过40%。乳白蚁的白蚁巢体,含水量为30~37%,平均33.3%。那些湿木白蚁在树木内栖居的部位湿度大到往往能挤出水来。只有干木白蚁对水分的要求不那么高,在含水量为15 %左右的木材内就能生存得很好。

虽然说包括湿木白蚁在内的一些木栖性白蚁、所有的土木两栖性白蚁和土栖性白蚁,都喜欢潮湿的环境,但不是说湿度越大越好,在水分过多的地方白蚁也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在常年多水的沼泽地带,是没有白蚁活动踪迹的。危害堤防土坝的土栖白蚁虽然对水分要求很高,然而它们的白蚁巢通常都在堤坝的浸润线以上。乳白蚁的地下巢所处的位置、散白蚁的白蚁群体通常都不会深入到地下水位线以下。

(4)光与空气

光线和空气对白蚁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A对光反应:白蚁的对光反应有双重性。一些白蚁个体对光的反应呈现较强的正趋向性,如在白蚁的纷飞繁殖季节,从白蚁巢群系统的出飞孔成群结队爬出并进行短暂空中飞行的长翅成虫的行为就是如此。而白蚁群体中为数众多的眼已经发育退化了的工蚁和兵蚁,则在其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负趋光性。

B空气:研究人员对白蚁巢内的空气成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0.03%)要高出许多,高达4~5%。在这样的环境中抑制了所有对白蚁有害的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利于白蚁巢内温度的保持。 (5)振动

一般认为,在正常生活中的白蚁,是非常怕振动干扰的。白蚁会从有振动的物体上移开,逃到相对较安静的场所。所以通常在房屋内,白蚁只蛀食木门框却很少蛀食木门,也很少蛀食经常使用的家具。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我国境内的白蚁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我国境内的白蚁分布特点是:种类和密度都有一个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目前,除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至今未发现白蚁外,其它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白蚁分布。分布的最北界位于辽东半岛的丹东,最南端为西沙、南沙群岛,东至台湾、西达西藏东南部地区。蔡邦华、陈宁生(1964)根据分布较广的几类白蚁将我国白蚁分为五区:

A、散白蚁区。北界约北纬40°,南界不明显,其北界线的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范围。 B、土白蚁区。北界约为北纬35°以北的山西恒曲境内,代表种为黑翅土白蚁,它广泛分布于华中、华南地区,是江河堤防、水库土坝和农林作物的重要为害品种。

C、乳白蚁区。北界约为北纬32°-33°,是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分界线。代表种为台湾乳白蚁,是华南地区房屋建筑最重要的害虫,该属的种类国内南至西沙群岛亦有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许多地方都有分布。

D、木白蚁区。北界在北纬25°左右,代表种类为堆砂白蚁,该区范围与亚热带季雨林分布区相符,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木构件和活树木。

E、白蚁冢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南部和海南省,蚁冢高度可达数米,是典型的热带景观。

中科院黄复生等(1989)以白蚁栖居的生态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结合种群分布和对林木植被产生的影响等,将中国白蚁区系划分为更复杂的6区19亚区,是较有影响的白蚁分布学术区系理论。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白蚁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

答:在昆虫中,白蚁属于营巢群居的社会性昆虫。白蚁群体的成员为了适应其社会分工的需要,在形态上呈现出适应的多样性,即形态学中的 “多态现象”。 从而构成了白蚁群体中的各种个体的集合,在昆虫学中,被称为 “品级”。

(1)头部:白蚁头部的形态的适应性变异是非常惊人的。根据形态的比较,我国著名的白蚁学家黄复生教授将其区分为“原始型” 和 “蜕变型” 两大类型。前者包括白蚁群体中的有性个体(各种类型的白蚁王、白蚁后,以及长翅成虫)和工蚁;后者则是白蚁群体中的兵蚁。

A、原始型:白蚁群体中属原始型的头部的轮廓,背视都呈圆形或近似圆形;侧视,头顶拱形,而底部平。头壳中央具明显或隐约可见的头盖缝,呈Y形或T形。囟在头盖缝主干和横臂的交点上,但部分白蚁类群缺囟。触角、眼和口器均为头部的附肢。

a、触角:是白蚁触觉和嗅觉的重要感觉器官,可以自由转动。其外形呈串珠状,或称念珠状,着生于头前方额部两侧的触角窝内。由基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组成。触角的节数是随着种?不同而有差别,从11至33节不等。每一个触角节上还?生有众多的感觉毛和其它感觉器。触角的生长依靠第3触角节,即鞭节的第1节的分裂来实现的。

b、眼:是绝大多数白蚁种类长翅成虫的视觉器官,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复眼一对,着生于触角后头部两侧,由众多的小眼组成,有对视物的色和形的辨识能力。所有的白蚁都缺少着生于额部中央的中单眼。侧单眼一对,着生于复眼背方,只具感光能力。因为补充型生殖个体是属于幼态个体的怏速发育成熟,所以它们的眼或呈退化性发育,或完全不发育,或缺眼。 c、口器:咀嚼式,是白蚁赖以摄取食物,滋养自己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白蚁类辟的口器为朝向前方生长的前口式口器,还有少数白蚁种类的口器是向下生长的下口式口器。其从上到下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各部分组成。上唇,由上唇基与头壳相连。上颚、下颚(由一对下颚须、一对外颚叶和一对内颚叶组成)、可以开合咬钳食物,均有关节与头壳相连。下唇,从外到内由下唇须一对、侧唇舌一对以及一个中唇舌组成,由下唇基与头部相连。主要用以吞咽被上、下颚咬钳和磨碎的食物颗粒。

B、蜕变型:白蚁兵蚁由于适应其对整个群体的各种不同的防卫和保护功能,随着种类的不同,其头部的形态和口器均有了极大的变异。

背视兵蚁头壳外形有方形、矩形、椭圆形、卵圆形、梨形等,随白蚁类群的不同而定。具头盖缝,呈Y形或T形。额腺的开口,囟孔在头?缝主干和横臂的交点上,但部分低等白蚁缺囟。串珠状,或称念珠状的触角,比长翅成虫的短,9至30节不等,可自由转动。着生于头前方额部两侧的触角窝内。大多数白蚁兵蚁的眼退化,或缺眼。特化的口器和 / 或巨大的额腺分泌物是它们的主要防御装备。根据其防卫方式的不同,可区分成上颚型(或称大颚型)兵蚁(具有粗壮而长大的上颚)、象鼻型兵蚁(具发达而巨大的额腺,其在额部的开口,囟,向前突伸成象鼻状的额管)和类象鼻型兵蚁(既有发达而巨大的上颚,又有延伸成象鼻状的额管)。由于兵蚁口器特化,而致使其不能自行摄取食物。

(2)胸部:可分成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每一个胸节均由一块背板、两块侧板和腹板围成,板与板之间则有皮膜相联系。每一胸节的腹面两侧各着生一对步行足。在有性生殖个体(包括原始型和短翅补充型的白蚁王、白蚁后,以及长翅成虫)的前胸和中胸的背面两侧各着生有一对大小和形状相似的膜质的翅,或残留的称为 “翅鳞” 的翅基部(原始型的白蚁王、白蚁后),或长度不等的翅芽(短翅补充型白蚁王、白蚁后)。

a、足:三对,从前至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和中足较短,后足则较长。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具分节的跗节和爪组成。各节之间均有关节相连接。胫节,是各节中最长的足节,具棘刺,端部有距刺,称胫,前、中、后三足的胫距有一定的排列规律,称为胫距式。随着白蚁类群的不同,胫距的排列方式也有差别,胫距式大致有3:3:3、3:2:2等多种。跗节,具有3至5分节。有的白蚁种类,在两枚爪之间有肉质突起,称爪垫,或爪间突。

b、翅:两对,是体壁背侧的突起,而且由一组较简单的,随着科与科,属与属的不同而排列和发育程度有差异的翅脉所支持。有人注意到在同一个种内,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翅脉排列(称为脉序)的细微处也多少有点不同。每一条翅脉都是由一条气管发育而成的。通常,白蚁的翅循着一条明显的基缝(称为肩缝,或翅基缝)脱落。介于胸背板和肩缝之间的翅的部分被称之为翅鳞,且其在脱翅成虫中终身存在。

(3)腹部:是容纳大部分消化管和生殖系统的坊所。腹部由带有一系列硬化板片的10个体节构成:上面是背板,下面则是腹板,这些板片由一个扩展的膜联系着;在第2至8腹节间,每一腹节两侧各有一对气孔。根据个体的内部发育和状况(有没有大量的卵和脂肪积存,是缺水还是水分充足,等等),因该膜可能不明显而板片一块接一块紧密相连,或者该膜可能十分膨胀而板片彼此分离。背板,10个,宽大于长,除第10块背板(或称肛上板、第10尾板或尾板)伸长而端尖之外。各背板均无任何附属物,而且雌、雄两性个体的都相似。第1腹节的腹板总是缩得很小或者缺如。第2直至第6节的腹板都是宽大于长,而且在雌、雄个体上都相似。雌性成虫的第7腹板(或称下阴片,生殖板或下生殖板)伸长了,而且常常把因退化而缩小了的且有种种变化的第8和第9腹板完全覆盖。雄性个体的第7腹板不伸长,第8、9两腹板不缩小。据此可以区分出白蚁个体的性别。尾须一对,2至8分节,绝大多数为2分节,着生于腹部末端两侧。有些白蚁种类在腹部腹面,靠近末端处有不分节的腹刺一对。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室内常见的蟑螂防制方法是什么?

答:1、环境防制:环境是治本措施。防制室内的蟑螂时首先要搞好卫生以及清除蟑螂栖息条件,堵洞抹缝清除蟑螂栖息地和卵鞘、蟑迹。广泛开展"八查"是指:一查桌、二查柜、三查椅、四查口(下水道口)、五查池(洗涤池)、六查案(食品加工的案板)、七查缝、八查堆(煤堆、柴堆、杂物堆)。

2、物理防制:物理防制也是杀灭蟑螂一种方法,如开水烫、粘捕、诱捕等、此法虽各地都在使用,但并不广泛,在大面积防制工作中只能做一种辅助方法。

3、化学防制:化学杀虫剂仍是杀灭蟑螂的主要手段,具有速效高效的优点,但是要防止随意提高使用浓度或滥用药物,为防止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应重视杀虫剂的复配和轮换用药,常用的方法:

3.1、滞留喷洒:可用0.03%-0.05%凯素灵水悬液,0.06%奋斗呐水悬液,0.03%-0.05%氯氢菊脂水剂, 1%残杀威等对蟑螂栖息场所进行缝隙喷洒,可有快速的击倒及致死效果并具有较好的烈士残效性。

3.2、毒饵:可用1.9%敌敌畏 、3-5%敌百虫或多或10%硼酸等杀虫剂配制的毒饵。毒饵以片剂或颗粒剂为佳,使用毒饵应将其撒布在蟑螂经常活动场所,宜量少、堆多以使害虫有更多机会取食毒饵,只要毒饵适口性好,投放的位置好,覆盖率高杀灭效果一般比较满意。

3.3、灭蟑螂粉笔:用凯素灵配成0.3%水液侵泡粉笔,在蟑螂经常出入的地方用药笔涂抹宽约3厘米的药带,在实际使用中,证明对蟑螂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3.4、触杀:当害虫经过喷药区时,微胶囊会粘着在害虫的刺毛、触角、足及身体上,然后微胶囊内的有效成份会被害虫表皮吸收而使害虫中毒死亡。

3.5、胃毒:昆虫一般有清理触角及足的习惯,在清理时会将附着在其上的微胶摄入体内,从而中毒死亡。 另外,附着在虫体上的居美微胶囊也会经由昆虫身体的接触、摩擦,而由一只昆虫传给其它昆虫,如此可以杀死那些没有直接接触药剂或藏匿起来的昆虫。

总之,杀灭蟑螂的药物和方法较多,对药物和杀灭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所防制现场的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注意不污染环境,不污染食物;对特硃的环境条件,要用不同的药物和方法来处理,这就是化学防制上采用综合措施。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问:室内常见的蟑螂种类是什么,如何鉴别?

答:1.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顶及复眼间为黑褐色,两复眼间距雄虫窄,雌虫宽。下颚须淡褐色,端部两节褐色,单眼淡黄色。

胸部:前胸背板略呈梯形,前缘几乎平直,后缘缓弧形,色淡黄,中部有一赤褐至黑褐色的蝶形大斑,后缘中部有一向后延伸的短小纵条,前缘有黄色T形小斑。翅发达,雌雄虫前翅均超过腹部末端,前翅赤褐色,后翅色稍淡。足赤褐色,前、中足股节的前下方边缘,刺的排列为A型。

腹部:赤褐色。雄虫各节侧角为直角钝圆,雌虫后端数节向后略突出呈锐状。雄虫肛上板宽大,几乎呈四方形,无色,薄而透明,两侧缘弧形,后缘宽度约为基部宽的1/3,其中央有较深的三角形切口,切口端约达肛上板长度的1/3处。尾须一对,端部细长,向两侧伸展。下生殖板宽阔,比肛上板短,几乎对称,端部平直,两侧弧形。腹刺一对,呈细长的棒状,端部钝圆。雌虫肛上板略成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缘具一小三角形切口,顶端钝圆,其两侧叶片端角钝圆。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两侧向上倾,形如船底。尾须赤褐色,细长,比肛上板几乎长一倍,端部尖锐。雄虫体长27-32mm,雌虫体长28-32mm。

2.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头黑褐色,有较强的光泽,仅单眼黄色,唇基赤褐色。

胸部:前胸板黑色或黑褐色,略呈梯形,前缘近乎平直,后缘弧形,中部稍隆起,表面平整并有光泽。雌雄虫翅发达,前翅黑褐色或黑色,具光泽;后翅色淡,呈黑色.前足股节前下方刺A型。

腹部:黑褐色,雄虫腹部第一节背板特化,在前缘中央长有淡褐色圆形毛簇。肛上板基部宽,端部稍窄,两侧中部到后缘略呈长方形,后缘呈浅的凹陷。尾须一对。下生殖板基部宽短,呈缓弧形,后缘中部渐呈浅的凹陷,其凹陷较肛上板后缘中部凹陷稍深。腹刺一对,略短,棒状。雌虫肛上板前宽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呈脊状,两侧倾斜,后缘具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个叶片,端角钝圆,切口顶端尖锐。尾须一对,黑褐色。雌的肛上板比雄的小。下生殖板较大,基部宽,向端部渐变窄,略呈三角形,中部向下隆起,两侧上倾,形如船底。雄虫体长2-28mm;雌虫体长24-30mm。

3.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Jce9IF5c.gif

Jce9IF5c.jpg

头部:雌虫头部略大于雄虫,头顶及面部为淡赤褐色,小颚须色淡,唇基深棕色,复眼黑色,有时两复眼间有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单眼色白。

胸部: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缘稍弧形,后缘弧形,但中央稍突出。背板表面淡褐色,并有两条黑色纵走条纹,纵条纹窄、直,没有间距宽。雌雄虫翅发达,均达腹部末端。

腹部:雄虫狭长,第七、八腹节特化,为诱惑腺的开口。雌虫腹部较宽。雌虫肛上板狭长,基部色深,半透明,后缘缓弧形,如牛舌状。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右后缘有一凹档,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片,即为第九腹节侧叶,右叶末端远离凹档前缘,腹刺退化,成两个小颗粒,右边的显著大于左侧的。雌肛上板横宽,赤褐色,略呈三角形,末端钝角,侧缘斜,略向内凹陷,下生殖板宽大,表面隆起,前侧缘近半圆形,后缘弧形,全板像馒头。雄虫体长10-13mm,雌虫体长11-14mm。

4.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Jce9IF5c.jpg

Jce9IF5c.jpg

澳洲大蠊属于南方种类,体型较大,属于大型蟑螂,成虫体长24-25mm,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体呈红褐色,前胸背板与美洲大蠊相似,也有黄色边缘,但蝶形斑无中线向后延伸的“小尾”,前缘也没有“T”形黄色条纹。前翅前缘基部有一条金黄色条纹,这是本种蟑螂的重要鉴别特征。

5.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6XJWTBkJ.gif

OlqpOs9Y.jpg

成虫棕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不明显的赤褐色锚状斑。翅发达,伸达腹端。该类蟑螂和美洲大蠊近似。与美洲大蠊的区别在于尾须的形状,前者的短而末段钝,而后者的较长而末端很细。褐斑大蠊若虫的触角有白色的标记,中胸背板有一半透明区;第一龄若虫的腹节背板乳白色,中型的若虫有些腹节背板有乳白色的斑,而美洲大蠊色泽一致。体长:25-30mm。

6.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oTiXVADM.jpg

日本大蠊是比较小的大蠊,原产于日本,后传入国内,主要分布在北方,现南方地区某些省份也有发现。颜色深褐色至黑褐色,稍有光泽。雄虫前胸背板前窄后宽,略呈三角形,背面有不规则的浅凹陷,雄虫的宽大,中央具锚状纹。雄虫翅长,超过腹端,雌虫的不发达,仅伸达不到腹部之半。体长:20-25mm。

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