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工作情况汇报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报告、应急预警与处置、卫生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服务、转变服务观念与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下面就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的工作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及今后工作设想汇报如下:
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来工作情况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
1、免疫预防工作。我县新生儿建卡建证率100%,卡、证相符率较去年大幅度提高,持证接种率达95%以上。1-6月份冷链运转6次,基础免疫:接种21999人次,接种率98.5%(21999/22335),加强免疫:接种9143人次,接种率92.19%(9143/9918)。
2、重点传染病控制
(1)“霍乱”及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制定了《2007年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要点》,调整了霍乱防治机动队,加强了三级网络的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规范了传染病防治程序。4月份召开了专题会议, 5月1日各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全部开诊。5月中旬,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医疗单位的腹泻病门诊进行了督导检查,及时解决了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疫源检索,共检验腹泻病人粪便51份 、生活饮用水 27份,未检出霍乱弧菌。
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制定下发了《xx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和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腹泻病防治专题会议、手足口病紧急防控会议,对夏季肠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各医疗卫生单位都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并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各医疗卫生单位、学校和乡村,督导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时帮助基层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
(2)艾滋病防治工作
为切实将艾滋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县政府于6月20日组织召开了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07年度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对我县2007年艾滋病防治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等艾滋病防治资料。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为有效的提高干部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此项工作。在宣传方面,设固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栏2个,在乡镇的主要街道和公路沿线的房屋墙体粉刷防治艾滋病宣传标语20条,电台广播宣传3次,有线电视宣传1次,接待咨询、义诊300余人次。在教育培训方面, 6月份起,在县委党校设立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课程,对每一期学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现已培训1期118人;安排专业人员对县看守所57名在押人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艾滋病自愿咨询1—6月份共接待自愿咨询监测人员120人,经我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筛查全部是阴性。
积极开展在押人员艾滋病抗体筛查,对xx县公安局看守所在押人员63人进行了抗体检测,经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查全部为阴性。
(3)结核病防治工作。4月5日对县、乡医疗单位的结防工作人员38人进行了落实“五率”第一阶段目标省级项目工作培训;4月下旬分8期对全县各村村医538人进行了培训。
1-6月登记疑似病例 671人,通过胸透、痰涂片检查等措施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3例,其中新发涂阳47例,复治涂阳15例,新发涂阴71例,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9.5%(47/79), 71.4%(15/21) ,93.4%(71/76),其他复治涂阴3例,结核性胸膜炎6例,肺外结核6例。
(4)布鲁氏杆菌病防治工作。1—6月份,发现布病确诊病人5例,均按要求给予规范治疗,并对接触者进行了预防服药。5月份,对94名盐窝镇畜牧市场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查体和布病筛查,初步筛查发现布病阳性标本3例,疑似1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疫点区域病人排泄物、隔离治疗环境、交易市场、运输工具和相关场所及物品使用二氧化氯、过氧乙酸和生石灰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约1500m2。
(二)监测与报告
根据省、市疾病监测工作要求,设立公共卫生监测点59处,负责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县、乡两级各监测点协同努力,做到了工作有分工,质量有考核,实施有方案,监测有依据,使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完善网络直报,严格各种重大疫情直报与专报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面提高疫情报告质量。1-6月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种,计299例,发病率101.1/10万,与去年同期比上升0.2%。5月份,霍乱疫情实行零报告制度,安排专职人员每周一9:30前汇总乡镇疫情,10:00前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2)积极开展主动监测。为确保AFP、麻疹、结核病等传染病报告及时准确,坚持每旬到县级医院主动监测一次,共计36次,收到AFP旬报表180份,认真检查值班记录和门诊日志,未发现疑似病例,无漏报、迟报现象。
(3)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监测医疗单位12家,共抽检各种使用中的消毒灭菌物品、门把手等样品53件,合格38件,合格率71.70%;一次性医疗用品24件,合格率100%。
(4)5月中旬,按照卫生部、省、市关于开展全国碘盐检测的实施方案,对全县9个乡镇40个行政村共计288户居民食用盐进行了调查,食用碘盐合格率95.44%。
(三)应急预警与处置
举办重点传染病防治、疾病监测、疫情报告管理、霍乱及肠道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医护人员、学校教师2563人次。组织重点传染病防治实战演练1次,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以会代训形式对村医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救治能力。
(四)卫生检测与评价
检验食品样品检验274份,合格270份,合格率98.5%。餐具消毒效果检测2份,合格率100%。
(五)健康教育与促进
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体工作中,各类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全民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利用3.24“结核病宣传日”、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5.15“碘缺乏病日”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33500份,报纸500份。广泛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印制腹泻病、霍乱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明白纸2万份,在各医疗机构肠道门诊悬挂腹泻病宣传挂图66块。组织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了群众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和防病能力。
(六)技术管理与服务
(1)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与技术指导。一是加强了预防接种门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我县预防接种门诊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门诊水平。二是强化安全注射意识,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和用后销毁制度。三是加强免疫预防知识培训。举办免疫预防培训班4期,培训乡镇接种管理人员44人,实行“持证上岗”,提高了预防接种人员技术水平,杜绝了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
(2)积极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对3300名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查出五病患者67名。有毒有害场所从业人员查体704人。学生结素试验2475人,阳性126人。
(3)春季灭鼠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春季集中灭鼠的通知》(2007-37号明传电报)文件要求,安排专业人员组织集中开展了春季灭鼠活动。灭鼠前鼠密度监测均值为:住宅6.5%、空地7.8%、食品商店7.46%、其他类型的商店5.0%。4月份,县直投放溴敌隆鼠药毒饵1200斤,乡镇发放母液320公斤。灭鼠后再次监测显示鼠密度均值为:住宅 1.55%、空地1.86%、食品商店2.0%、其他类型的商店0.83%。春季灭鼠达到了规定的鼠密度控制标准。
(七)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中心组建之初,我们制定了中心考勤、财务管理、奖惩、会议学习等多项制度,以制度管人,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绩效考评体系。
2、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队伍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用促学,以学促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发挥传统培训如理论学习、现场操作等方式的重要作用,使专业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为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投资10万元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重新设计建设了预防接种门诊,更换了办公用品,安装了空调,对屋顶进行了防水处理。二是投资5万余元建15m3冷库1个,各乡镇均配备了冷链运输工具,提高了疫苗的运输贮存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不足,人才缺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定编制35人,现有在职职工26人,仅能维持正常工作的开展。乡镇卫生院有专兼职防疫人员13人,其他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不够稳定,存在学历不高,业务素质不强等问题。?
(二)办公场所为1997年建成,面积为1400m2,不能满足正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一是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二是濒临滨港路(距滨港路5米),未列入县城区规划,为非永久性建筑,面临拆迁。?
(三)仪器设备老化陈旧,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虽然2005年购置了部分仪器,但原有设备过于落后,尤其是针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经费不足,制约了疾控事业的发展。疾控中心经费实行财政补贴,人头费要靠有偿服务补齐,无力进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贮备不足,一旦出现大的突发事件,将无力应对。
三、今后工作设想
(一)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实施方案的精神,准备实行全员聘任制,强化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责,以责定薪。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实行全员聘任制,完善和实施以岗位职责严格考核为基础的岗位津贴发放办法等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卫生体制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努力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结构,增加服务内容,调整服务方向,转换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认真组织做好落实转型分解服务,保障服务,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四方面工作,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水平,服务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自身的保障能力。规范职工服务行为,从形象、礼仪、形体语言及仪表等方面入手,以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
(三)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队伍素质
坚持科技发展战略,采用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派学习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疾控队伍的综合素质。
1、坚持开展多样化的岗位培训。不同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达到不同岗位技术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用促学,以学促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发挥传统培训如理论学习、现场操作等方式的重要作用,使专业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2、职工培训与用人制度相结合。为提高中心的整体素质,在职工上岗条件中明确规定各岗位的文化素质要求,把培训工作与用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意识到没有真才实学,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使提高自身素质成为职工自觉的需求,由此产生积极提升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并因势利导,大力宣传和鼓励职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3、突出培养重点,加强中层管理干部培训。中层管理干部是本中心的中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关系到中心业务发展的大事。针对中心业务较为繁忙、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定期组织其分批参加外出考察学习或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了中层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作用,形成领导带头学,专业人员积极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科学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强化日常演练,提高团结协作、组织动员、协调能力,通过日常演练,提高职工科学应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