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公告]计划免疫“家底”摸清

[公告]计划免疫“家底”摸清

近日,卫生部公布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计划免疫大检查的结果。本次审评共调查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出生、在本地居住超过3个月的儿童17万余人,涉及273个县,覆盖全国人口的15.03%。有专家认为,此次综合审评基本摸清了我国预防接种的现状,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局部,但如不尽快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全国疫苗对传染病的防控。   结果一:接种率10年间滑坡明显   总体在85%以上,仍未达到90%目标   调查显示,全国12月龄内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等“四苗”的全程免疫覆盖率为87.29%,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调查还显示,接种率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全国以县为单位,上述“四苗”接种率低于85%的县分别有11个、28个、33个和37个,分别约占抽样单位的4%、10%、12%和13%,与1991年“284个调查县中只有1个未达85%”的审评结果相比下降明显。   专家解读: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对计划免疫工作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即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本次调查所得的全国接种率与这个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薄弱地区范围扩大,部分地区儿童免疫接种率严重下降。 结果二:家长不知孩子出生后要种乙肝疫苗 西部地区乙肝疫苗纳入计免进展缓慢   自2001年11月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截止到2004年2月,31个省份先后开始了这项工作。本次调查显示,全国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不同省份间进展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1.31%、71.67%和48.17%,有26.4%的县全程接种率低于85%。   专家解读: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进展缓慢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儿童家长不了解孩子出生后要接种乙肝疫苗,医院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比例较低,直接影响到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西部地区接种服务条件限制(如周期长、服务半径大等)、住院分娩率低,更使儿童出生后难以及时得到接种。   结果三:监测流于形式 信息滞后   消灭脊灰和控制麻疹面临新挑战   2001~2004年全国继续加大消灭脊灰和计划免疫的各项技术措施,各项指标仍能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无脊灰证实标准,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除个别省份外,大部分省份未发生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发病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审评发现,许多县级疾控机构未按规定对医疗单位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或监测流于形式,有些地区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不到80%,个案调查质量下降,脊灰野病毒与感染性材料实验室封存工作与WHO要求有一定差距。   一些省份麻疹发病出现上升趋势,控制麻疹形势不容乐观。麻疹监测系统不敏感,信息滞后,全国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比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少5%~20%。   专家解读:在全球实现消灭脊灰之前,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加大落实各项措施的力度。此外,控制麻疹必须同时控制风疹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四:财政对计划免疫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县疾控工作无财政经费投入   分析省、市、县疾控机构经费投入发现,各级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各级财政拨款占总经费的比例省级为70%左右,市级只有50%,县级不到40%,许多县财政对疾控工作无经费投入。据统计,2001~2003年,只有1/4的省级财政对计划免疫的投入与支出持平,有70%的市支出超过投入,有超过70%的县无工作经费和冷链设备更新经费。由于缺乏工作经费,一些常规工作如监测、检查、指导、培训都不能正常开展。   专家解读:儿童计划免疫是体现政府行为的卫生工作任务之一,需要各级政府领导予以重视。对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普遍反映,近几年来,强化免疫活动声势大不如前,向领导汇报计划免疫的机会少了,特别是换届以后新上任领导对计划免疫接触甚少,对其意义也不了解。   结果五:疫苗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预防接种管理薄弱点很多   审评发现,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一是疫苗供应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调查表明,2003年,有20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出现计划免疫疫苗短缺现象,主要原因是疫苗生产企业供应中断所致。同时,各级疾控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疫苗领发记录不全,账物不符,库房管理责任不清,计划免疫疫苗浪费的问题。二是不安全注射仍有隐患。调查发现,仍有2.2%的乡将使用后未经处理的注射器直接倒入生活垃圾中。三是接种儿童底数不清。12%的村从不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上下级掌握的儿童底数不一致。四是流动人口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不到位。经对291名居住少于3个月适龄儿童的调查发现,“四苗”接种率均低于50%,“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只有36.08%,远低于常住人口儿童。五是各级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计划免疫资料管理、冷链档案管理混乱的问题。   专家解读: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对人群普遍实行预防接种,并通过主动预防手段达到控制和消除对人群,尤其是对儿童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的目的。保证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必须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供应数量充足和质量合格的疫苗;二是要有一个保障疫苗质量的运输、贮存的冷链系统;三是要在目标管理人群中达到足够高的接种率。因此,必须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大对免疫规划基础工作管理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保证计划免疫工作可持续发展。

我参加了这次调查,真辛苦呀,没有一点报酬,连续工作7天,天天加班至晚上12点后。白天在山上找娃娃。据说第二轮开始调查的省还做了假的。实际接种率低于上述提供的数据起码10个百分点,被调查的县领导很重视结果,所以实际上接种率要底些,不然我们的当地同行很难向当地行政领导交代,但是已经比大城市低很多。大城市怕查流动儿童,那就说不清了,也就50%左右的接种率,主要看儿童家长是否重视。

TOP

好象没有把流动儿童说进去吧
[glow=350,red,2] 欢迎光临我的个人网站:清新壁纸家园(点我)[/glow]

TOP

不全是这样的。我们这儿也被抽到作接种率调查。是做了一些补救,但是被查到的儿童都是确实有接种的,接种率97%。政府没投入工作经费是真的,人员工资还是保证 的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TOP

看来卫生部是什么问题都知道,但就是解决不了,贯彻不下去。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财政经费不能到位,各级,特别是基层没有经费。试想没有经费来保证的工作,谁能做得好?能做到现在这样,还是我们疾控工作者觉悟高的表现。其次是体制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向来是重视治(医院),只要医院经济收入好,能养活现有的职工,没人上访告状。卫生行政部门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医院对防疫方面的工作和传防法规定的责任和任务就是次要的了。但很多事,比如说AFP监测、疫报,是需要他们认真做的。

走自己的路,随便别人怎么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