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带病毒的动物咬伤后是否患狂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咬人动物所带狂犬病毒毒力大小、进入伤口的数量及咬伤部位和程度。
2 .被咬者的健康状况;
3. 被咬伤后的阻断措施是否及时、得力、到位;
下列情况下,病人易患狂犬病死亡:进入伤口病毒的数量多、毒力强;咬伤部位于头、面、颈部、四肢;多处咬伤、伤势重、伤口部位深;患者健康状况差、免疫力低下;咬伤后救治不及时、措施不到位。
在咬伤后,前两个因素已成定局,不会改变。因此,预防和阻止发病的关键在于咬伤后的处理。恰恰这一点是许多医院接诊医生未予重视的问题,许多病人的死亡与首诊医生未能及时正确处理相关。
被咬伤后的阻断措施包括三个重要环节:清洗处理伤口;联合使用特异性抗体(狂犬病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使用辅助药物干扰狂犬病毒。所有救治预防措施都是越早、越快越好,并且必须“多管齐下”。
环节一: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清洗伤口,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经伤口进入体内神经组织。
此环节在预防发病中的作用占三分之一,因此,千万不能忽视。清洗伤口越早越好,应在咬伤后立即进行。紧急情况下如没有清洗条件,甚至可以用尿液来清洗伤口。
WHO推荐的此类局部处理伤口的方法是:“立即用肥皂水、消毒剂或单用清水反复清洗伤口是绝对必须的;这种措施适用于所有的咬伤。包括可能与狂犬病毒感染无关的创伤。”冲洗伤口的时间应在5—20分钟,伤口深时要用注射器灌注反复冲洗,然后用酒精消毒,最后涂上碘酒。伤口一般不止血、不包扎、不缝合,应尽可能暴露,即使咬伤很重,缝合包扎也要在注射完抗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伤口“封闭”后再进行,此时还应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抗。
环节二:联合使用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及时、彻底、正确地处理伤口,可把沾染在伤口上的大部分狂犬病毒清除。处理完伤口后应立即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封闭”。封闭的目的是,利用高浓度的特异性抗体在伤口周围形成一道屏障,将清洗伤口后可能残留的狂犬病毒中和掉,组织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就很难阻止其发病。只有在伤口的病毒尚未进入神经系统时注射,抗血清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同样强调,注射抗血清的时间一定要早,并且是越早越好。在咬伤后超过24小时,一般就不主张用抗血清。WHO的最新规定是:“无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都要立即(与狂犬疫苗)合用抗血清。”
由于不少人对抗血清过敏,故注射之前必须先作皮试,皮试结果阳性者仍要使用,但必须使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逐次加大剂量)给药。完成伤口局部的注射封闭通常需要数小时。2003年底后上市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为人源性抗体,不会发生过敏反应,故使用时不需作皮试,几乎没有副作用,比抗血清更安全有效。HRIG与抗血清相比,后者主要在咬伤后24小时内使用,而前者,即使在咬伤后3—7天内都仍然有预防效果。
无论是使用抗血清,还是使用HRIG,都应提前或与狂犬病疫苗同时使用。单纯注射疫苗对轻度咬伤者可能有效,而对重度咬伤者几乎无效。在被狂犬或疯动物咬伤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好伤口或者为了省钱而只注射狂犬病疫苗来预防狂犬病是极不保险的。对于重度咬伤及头、面、颈、上肢等与中枢神经距离很近部位被咬伤者的预防,在咬伤后采用HRIG或抗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注射十分重要,并且必须采用。
HRIG的使用剂量是每10kg体重200U(1支),大部分用于伤口浸润注射封闭,余下的在同侧大腿肌肉(不是臀部)一次性注射。
在浸润注射完毕HRIG封闭伤口后,紧接着就是注射狂犬疫苗。必须注意:注射疫苗部位必须选择注射HRIG的另一侧上臂三角肌,以尽量减少疫苗与HRIG的抵消作用。一般注射1人份(即5支),时间为0、3、7、14、28天各注射一支。第一针与HRIG同时注射,但考虑到使用了HRIG,可能会对第一针疫苗产生干扰作用,通常第一针(可包括第2针)疫苗可使用2支。完成全程免疫后,必要时在末针后第15、75天或第10、20、90天各加强一针疫苗。
环节三:使用辅助药物提高免疫效果。
WHO推荐的预防狂犬病的最佳方案是:局部伤口的及时严格处理+被动免疫(注射狂血清或HRIG)+自动免疫(注射狂犬疫苗)+辅以干扰病毒药物。
用药干扰病毒这一环节,在临床上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或不被理解而被忽视。就狂犬病预防而言,被动免疫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不是唯一的保护作用,内源性干扰素与细胞介导的免疫亦起重要作用。猴试验显示:及时严格处理伤口+疫苗和血清+干扰病毒药物治疗,比只采用前两个环节的治疗,可使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10%--15%。所以,对重咬伤、伤口距中枢神经近的就诊者,千万不要为了省钱而放弃使用干扰病毒的药物,这种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白介素-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