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0多年计划免疫的开展,使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继20世纪80年代成功消灭天花后,2000年10月29日中国的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也得到证实。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而疫苗是免疫预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我们对常见疫苗相关知识进行汇编,供基层防疫人员查阅。
乙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累及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乙肝分布十分广泛,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人群中有60%的人被乙肝病毒感染,10%的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我省乙肝感染率更是高达75.3%。乙肝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WHO列为要加强控制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乙肝病毒属DNA病毒科,有三种外壳的基因编码。乙肝病毒具有五种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抗体(HBsAg与抗-HBs)、e抗原抗体(HBeAg与抗-HBe)、核心抗原抗体(HBcAg与抗-HBc)、x抗原抗体(HBxAg与抗-HBx)和HBv-DNA。有临床意义的主要有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和抗-HBc,简称"两对半"。 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黄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
目前我国生产的乙肝疫苗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血源乙肝疫苗现已停止生产使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又分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一)乙肝基因工程(CHO)疫苗
本疫苗系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片段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内,通过对细胞培养增殖,增殖分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于培养液中,经纯化加佐剂氢氧化铝后制成。疫苗外观有轻微乳白色沉淀。
1.接种对象
(1)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转氨酶正常)。 ⑵用于阻断母婴传播。给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婴儿接种更为重要,最好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10ug/支,免疫程序为0、1、6。每次注射1支,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 (2)全程注射3次。新生儿使用20μg/支,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其余两针与一般易感者相同。
(3)高危人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及职业性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亦可用20ug/支。 (4)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
3.免疫效果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自1992年获得生产文号投入大量生产以来,免疫接种后安全可靠。血清学效果优于血源乙肝疫苗。两种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对以前曾经用过血源疫苗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再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补充全程或加强免疫,同样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本疫苗很少有不良反应。个别人亦有中、低度发热,或注射局部微痛,24小时内消失。 ②禁忌症 凡发热及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及有过敏史者禁止使用。
5.注意事项
(1)安瓿破裂、疫苗变质或有摇不散的块状物,不得使用。
(2)疫苗注射前要充分摇匀。
(3)接种疫苗时认明10ug/支及20μg/支两种规格。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应于2-8℃条件下贮运,严防冻结。疫苗有效期为2年。
(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经此重组质粒转化的酵母能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破碎酵母菌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释放经纯化、灭活加佐剂氢氧化铝后制成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adw亚型,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的感染。
1.接种对象
(1)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转氨酶正常)。
⑵用于阻断母婴传播。给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婴儿接种更为重要,最好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2.使用方法
(1)一般易感者使用5μg/支,每次注射0.5ml,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全过程注射3次。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新生儿注射剂量同样为5ug/支,但第1针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然后于1个月及6个月时注射第2、3针。我国有些地方,为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也有第1次用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两支5ug疫苗合用)同时肌肉注射的。可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
3.免疫效果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具有相同的血清学效果。在阻断母婴传播方面,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明显优于血源乙肝疫苗,3剂5μg只支可阻断母婴传播率95%以上。这两种疫苗可以互相使用,即用血源乙肝疫苗接种第1针、第2针免疫接种的人,可以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完成第2或第3针免疫接种,反之亦然。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接种后偶见注射部位红肿或疼痛、发热和头痛。一般不需处理。
②禁忌症 患有肝炎、急性感染、其他严重疾病及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5.注意事项
疫苗规格为0.5ml,内含5μ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安瓿破裂、有摇不散的块状物,不得使用。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便过敏反应抢救时使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2-8℃条件下贮运,严防冻结。有效期为2年。
三、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经乙型肝炎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分离提取,结合低PH孵化病毒灭活处理的免疫球蛋白制剂。液体制剂为接近无色,可带乳光或淡黄色澄明液体,含硫柳汞防腐剂。丙种球蛋白占总蛋白质90%以上,每瓶含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效价不低于100IU。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属被动免疫制剂。
1.接种对象
(1)密切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易感者。
(2)新生儿。特别是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
2.使用方法
⑴乙型肝炎预防 儿童一次注射100~200IU,成人为200~400IU,必要时可间隔3~4周再注射一次。 (2)母婴阻断。患乙型肝炎、HBsAg和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100~200IU。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4周再接种乙肝疫苗。
(3)本品为液体制剂,注射部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或臀大肌外上1/4处。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后肌肉注射。
3.免疫效果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注射后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对患乙型肝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保护率达85%以上。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①接种反应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同种异体蛋白,故注射后反应很小。注射局部有轻微疼痛,但不久即消失。全身反应可有低热和不适,不久即退。
②禁忌症 一般无禁忌症,使用时亦不必作过敏试验。
5.注意事项
(1)如安瓿破裂、瓶签不清楚、过期,不得使用。
(2)液体制剂应为澄明或可带乳光液体。如有摇不散的沉淀物或异物,不可使用。液体制剂久存可能出现微量沉淀,但一经摇动应可立即消散。
(3)瓶子打开后,制品应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4)本疫苗在注射前要充分摇匀。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本品于2~8℃条件下贮运。自效价测定合格之日起,液体制品有效期为3年。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TOP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
(Diptheria Toxoid-Pertussis-Vaccine-Tetanus Toxoid,DPT)
一、疾病简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气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主要感染婴儿。百日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声或呕吐,易合并肺炎和脑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咽、喉等处充血、肿胀,并有灰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在皮肤创伤后,存在于土壤、锈铁等处的破伤风芽胞进入伤口;破伤风芽胞在坏死组织内由于氧气的消耗,转变成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侵犯中枢神经,以致肌肉痉挛,运动失调,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症状;最后可因窒息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者手不清洁(不洗或洗不干净),断脐用的器械(如剪刀等)和结扎用的敷料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或消毒后过期失效,使新生儿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发病。因为一般在出生后7天发病,故俗称"七日风"。由于推广新法接生和育龄妇女的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但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孕妇常因违原计划生育政策或经济原因而到地下诊所或在家用旧法接生,成为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人群。
二、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
1.接种对象
3月龄至6周岁的儿童。
2.使用方法
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3足月就应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针,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疫苗或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吸附百白破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外上1/4处。
3.免疫效果
百白破疫苗经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目前一般认为对破伤风、白喉的免疫效果更为满意。
对破伤风的预防效果最好。使用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或用破伤风疫苗2针免疫后,所有被接种的血清中抗毒素都可达到保护水平以上,抗体可维持10-15年时间,保护率可达95%以上。
对白喉的预防效果也较为理想。使用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或用白喉疫苗2针免疫后,约90%的人血清中白喉抗毒素可达到保护水平。如在1.5-2周岁再加强免疫1针,抗体可维持5年以上。
百白破疫苗对百日咳的预防效果曾有过争论。但据一些资料报道,在完成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1个月后,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可比免疫前增长20倍以上,其保护率可达到80%左右。1.5-2周岁再加强免疫1针,抗体至少可维持2-3年。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百白破疫苗接种的一般反应,主要来自百日咳所含的菌体成分。接种未吸附疫苗12-24小时,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个别人注射后注射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注射局部可形成硬结或无菌性脓肿。偶见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反应主要是出现微热,尤其是接种未吸附疫苗更为常见,但接种后48小时可恢复正常。在发热的同时还可伴有倦怠、嗜睡、烦躁不安等短暂症状。 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也主要与疫苗中的百日咳成分有关。极个别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或惊厥、抽搐、尖声哭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是,这类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并不影响免疫接种方针的推行。
⑵禁忌症
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癫痫等或有既往病史者,以及属于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接种;发热、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缓种。
接种第一针或第二针后如出现严重反应(如休克、高热、尖叫、抽搐等),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5.注意事项
⑴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安瓿有裂纹,疫苗曾经冻结,标签不清和过期失效,不可使用。
⑵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可用热敷逐步吸收。注射第二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
⑶应备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6.运输及保存
百白破疫苗运输和保存的最适宜温度是2~8℃,严防冻结。一些研究表明,百白破疫苗冻结后能使吸附于蛋白分子表的氢氧化铝解离,形成铝盐结晶,会降低免疫效果,同时增加接种反应。因此,曾经冻结的疫苗不能再使用。为了防止冻结,百白破疫苗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不能直接接触冰箱内壁和冰排。
三、无细胞精制百白破(APDT)与全细胞精制百白破(WPDT)的对比
A、相同点:
1、均可有效预防儿童百白破、自喉、破伤风疾病;
2、免疫程序(针次、间隔时间、接种剂量〉相同;
3、有效抗原(PT、FRA、DT、TT)相同。
B、不同点:
全细胞百白破三联混合剂(WPDT):
1、由百日咳全菌体疫苗配制,除含有有效成份外还含有多种引起副反应的有害成份如脂多糖等,预防接种后副反应较多、较严重,给儿童的日常生活带来苦恼,曾有极为罕见的脑神经病变的病例报导; 2、国家的福利疫苗。
无细胞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APDT)
1.配制时去除百日咳全菌体疫苗中的有害成份(如脂多糖等),保持免疫效果的同时,降低其严重的反应;
2.无脑神经病变的报导;
3.更具安全性、没有毒性逆转;
4.收取一定的费用
C、副作用比较:
副反应 全细胞(%) 无细胞(%)
发热 29.7 2.7
红肿 60.8 15.4
硬结 26.0 7.3
无菌化脓 0.87 无
D、结论:
1、APDT制剂经小范围到大面积,共十余万名婴幼儿接种及临床反应观察,未发现严重异常反应,证明该制品是安全的;
2、APDT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基础免疫一个月后、加强免疫后,4种抗体水平均超过百日咳、自喉、破伤风菌感染的有效保护水平。
四、精制破伤风抗毒素(Purified Tetanus Antitoxin, TAT)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系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匹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抗毒素球蛋白制剂。本制品液体制剂呈无色或淡黄色澄明状,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冻干制剂为白色或乳白色疏松体,加定量注射用水后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液体。规格:预防用1500IU/支;治疗用10000IU/支。
1.接种对象 新生儿破伤风高危地区的育龄妇女或孕妇;发生创伤机会较多的人群;深度创伤后的应急接种。
2.使用方法
(1)剂量 预防:儿童和成人相同,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治疗: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将适量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 对新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分次或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⑵注射部位 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若同时注射类毒素,注射部位必须分别在左右手注射。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1/4处。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异常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亦不宜超过4ml。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公斤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应将安瓿在温水中加温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如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3.免疫效果
给患者注射抗毒素使机体内短时间获得被动免疫力,可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但其效果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⑴注射时间
抗毒素只能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若毒素已与组织细胞结合,尽管尚未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也不能被抗毒素中和。故无论预防或治疗,都必须尽早给药。
⑵给药剂量
机体内一定量的抗毒素与毒素第一次接触时,将被最大限度地结合,以后随次数的增加,结合数量逐渐下降。故第一次注射时必须给予足够剂量(单位)的抗毒素。
⑶重复注射
由于抗毒素系用马血清制品,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在血中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为1-2周;若重复注射抗毒素,患者对异体蛋白的敏感性增强,可加速对异体蛋白的破坏,血中抗毒素可迅速消失,故注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差。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接种反应
破伤风抗毒素接种的常见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和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严重患者神志昏迷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须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烧、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搔痒及水肿。一般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迟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可进行对症疗法,如抗组织胺药物或钙剂等。一般数日或十数日即可痊愈。
禁忌症
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严重疾病、发热、过敏史者及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不可注射。
5.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过敏史和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过敏性疾病等情况。
(2)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专用注射器。
(3)每次注射时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的反应、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使用抗毒素生产单位及批号。
(4)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格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除局部反应外伴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抗毒素;若必须使用时,则应用脱敏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无过敏史或过敏试验阴性反应者,也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后若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1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2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3ml。若仍无反应,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过敏反应。
门诊病儿注射抗毒素后,须观察至少30分钟,方可离去。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于2-8℃贮运,液体制品须防冻结。有效期自效价测定合格之日起,液体制品为3-5年,冻干制品为5-7年。
TOP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苗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M-M-R)
一、病毒和疾病简介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风疹都是由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可引发一系列疾病及并发症见下表。
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 |
症状 |
主要并发症 |
症状 |
主要并发症 |
症状 |
主要并发症 |
发烧 |
耳部感染 |
低烧 |
睾丸炎 |
低烧 |
关节炎 |
不适 |
肺炎 |
头痛 |
卵巢炎 |
头痛 |
脑炎 |
结膜炎 |
腹泻 |
不适 |
甲状腺炎 |
不适 |
先天畸形 |
鼻炎 |
脑炎 |
肌痛 |
脑膜炎 |
厌食 |
眼部畸形 |
咳嗽 |
致盲 |
厌食 |
脑炎 |
轻度结膜炎 |
耳聋 |
科氏症 |
死亡 |
腮腺肿胀 |
耳聋 |
鼻炎 |
智力发育迟钝 |
皮疹 |
|
腮腺疼痛 |
糖尿病 |
咽喉痛 |
|
|
|
|
|
咳嗽 |
|
|
|
|
|
淋巴结病 |
|
|
|
|
|
皮疹 |
|
由于以上三种疾病均具有高度传染性及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对这三种疾病的预防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而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可以一针预防三种疾病,减少了注射针次,减轻了儿童的痛苦和家长的负担,可使总体副反应下降,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预防三种疾病的首选疫苗。
二、疫苗
1.使用对象
鉴于15月龄内的婴儿可从母体获得麻疹和风疹抗体,影响接种疫苗的效果,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M-M-RⅡ疫苗对12个月龄或以上的人群,以及未妊娠的青春期妇女和成年妇女进行接种。根据中国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流行情况,建议对以下人群进行接种:
⑴首先对1~14岁的儿童进行普种。
⑵在普种的基础上,每年对12~18月龄的儿童进行接种。对已在8月龄接种或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此次接种可对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未接种儿童起到补种的作用。
⑶有条件的地区,可对育龄期妇女或新入学、入伍的大学生和战士接种。
2.使用方法
适用于健康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主动免疫。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每次均接种0.5时,内含不少于美国麻疹病毒参考值的1000 CCID50、腮腺炎病毒参考值的20000CCID50和风疹病毒参考值的100OCCID50。使用前用稀释液稀释,并充分摇匀后,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绝不能静脉注射。
3.免疫效果
M-M-RⅡ疫苗具有高度免疫原性,能在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疫苗中的RA27/3风疹病毒株,在接种后即诱导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并且显示能诱导包括抗0和抗I沉淀状抗体在内的、较广泛循环抗体,比其他风疹疫苗的病毒株更接近自然感染。
临床曾对279名11月龄至7周岁的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均为阴性的儿童接种单剂M-M-RⅡ疫苗后,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转率为99%。M-M-RⅡ疫苗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使用2亿多人次。凡单一使用这种疫苗的国家,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均下降99%,同时由这三种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也下降。 接种M-M-RⅡ疫苗后免疫力可持续11年。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38.3℃或以上)或皮疹。 罕见的接种反应包括一些轻度的局部反应,如红斑、硬结和触痛、喉痛及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极其罕见的有过敏反应、一过性的关节炎和关节痛。
⑵禁忌症
妊娠期的妇女。
对新霉素和鸡蛋有过敏史或类过敏反应者。
伴有发热的呼吸道疾病、活动性结核、血液病、恶病质和恶性肿瘤等。
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个人或家族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
5.注意事项
⑴育龄期妇女在接种疫苗3个月内应避免妊娠。
⑵疫苗为冻干制剂,使用前应用稀释液稀释,并充分摇匀后方可使用。
⑶M-M-RⅡ疫苗可与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使用,但与百自破混合制剂同时接种时,应使用不同的注射器在不同的部位注射。
⑷M-M-RⅡ疫苗可与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使用,但不能与免疫球蛋白同用。 6.贮存方法 M-M-RⅡ疫苗在稀释前贮运温度为2℃~8℃。疫苗的稳定性较好。由于光照可灭活疫苗中的病毒,所以疫苗应一直避光保存。
6.贮存方法
M-M-RⅡ疫苗在稀释前贮运温度为2℃~8℃。疫苗的稳定性较好。由于光照可灭活疫苗中的病毒,所以疫苗应一直避光保存。
TOP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Mumps Vaccine)
一、 疾病简介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多见于冬春季节。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常有局部暴发。
腮腺炎病毒属RNA型副粘液病毒科。含有两种抗原成分,即病毒颗粒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临床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可波及单侧或双侧腮腺,也可侵犯其他腺体器官,引起睾丸炎、膜腺炎、卵巢炎。腮腺炎病毒还可致脑膜炎和心肌炎,同时也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腮腺炎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 二、疫苗
系用腮腺炎病毒S79减毒株接种于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溶解后呈澄明橘红色液体。
1.接种对象
该疫苗适用于所有8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
2.使用方法
用所附的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疫苗后使用。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3.免疫效果
注射1针减毒活疫苗后,细胞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2以上,可认为疫苗免疫成功。免疫成功率在80%~90%。抗体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1) 接种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后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但一般不超过2天。
(2)
禁忌 发热、有严重疾病、急性及慢性感染及有过敏史者、孕妇等禁用。
5.注意事项
(1)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冻干疫苗变红或溶解后混浊者,均不可使用。
⑵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⑶安瓿开启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如未用完应废弃。
⑷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间隔1个月后方可接种腮腺炎疫苗。
(5)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应接种该疫苗,至少应间隔2~4周再接种。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腮腺炎疫苗应于2~8℃条件下贮运。疫苗自病毒滴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半。
TOP
风疹疫苗 (Rubella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752年由德国医生De Bergen首先描述了该病,但由于当时被误认为是麻疹的变异型,所以又称德国麻疹。
发病以1-5岁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
风疹的临床症状较轻,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皮疹一般三天即退,故又称"三日麻疹",且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有些病例不表现发热和皮疹,故易被人们忽视。年长儿童及成人偶可出现关节受累及紫癜。妊娠早期妇女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可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心脏畸形、失明、听力障碍和智力发育不全等畸形,以及发育迟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肺感染等非畸形表现。
二、疫苗
国内现用风疹疫苗系用风疹病毒减毒株(BRDⅡ)感染人二倍体细胞,经过培养适当时间后收获病毒加工制成的冻干制剂,用于预防风疹。
冻干风疹活疫苗为乳酪色疏松体,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呈澄明橘色。
规格有1人份/支和2人份/支两种。1人份为0.5ml。1人份病毒量在1000CCID50/0.5ml以上。
1.接种对象
年龄为8个月以上的风疹易感者;育龄期妇女。
⑴普遍免疫。以控制风疹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为目的,可对12月龄至14岁人群实施免疫接种。
(2)选择性免疫。以控制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为目的,可对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妇女实施免疫。 2.使用方法
(1)该疫苗为冻干制品,对1人份/支或和2人份/支的冻干疫苗,分别加入0.5ml、1.0ml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立即使用。
(2)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等干后皮下注射0.5ml。
(3)如必须同时接种另一种疫苗,风疹疫苗可与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卡介苗等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对接受输血或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推迟6周以上再接种风疹疫苗。
3.免疫效果 抗体阳转率95%-100%之间,大多数接种者在使用疫苗后10-28天产生抗体。免疫效果可以维持10-20年。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冻干风疹活疫苗接种后反应极少。小儿接种后6~11天少数人有低热、皮疹、淋巴结炎。皮疹多为不明显的斑疹,可迅速消退。淋巴结炎症状轻,很少见。成人接种疫苗后2-4周,少数人可发生暂时性关节炎症状,尤其是接种前即患有此类疾病者。青春期后女性关节反应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持续1天至3周,可对症处理,无后遗症。尚有极少数的人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此症状为一过性的,能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⑵禁忌
孕妇禁用。育龄期妇女在接种疫苗后3个月内应避孕。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神经系统疾患和精神病(癫痫、癌症、脑炎后遗症、抽搐等疾患)或有既往史者,免疫缺陷症及正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放射治疗及抗代谢药物治疗期间,不能接种风疹疫苗。
5.注意事项
(1)安瓶有裂纹、标签不清、冻干疫苗变为红色或溶解不好者,均不可使用;
(2)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由于是活疫苗,溶解后要1小时内用完,并且避免热源和日光直射;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应于2-8℃条件下暗处贮运。有效期1年半。
TOP
甲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A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由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感染,也可通过注射血液制品等其他途径感染。甲肝流行范围遍布全世界,其发病率与地区的居民密度、环境卫生和经济生活水平有关。暴发性甲肝是致命的,秋冬季是甲肝高发季节。我国属于甲肝高流行区,卫生部进行的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总流行率高达80.9%。总的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农村高于城市。在大城市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隐性感染减少,多数人没有抗体,是甲肝的易感者,一旦病毒传入,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典型的甲肝临床过程分为潜伏期(14-45天)、前驱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疾病的轻重程度往往取决于被感染者的年龄。在幼儿中,经常没有黄疸期;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常表现有明显的黄疸期。 甲肝还有大量隐性感染者,虽不发生临床症状,但仍可排出病毒,不知不觉地传播疾病。此外,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高发区的人将病毒带到低发区,也是甲肝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实践证明,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 二、疫苗
甲肝疫苗有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甲肝疫苗。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系将甲肝病毒减毒株接种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而制成。
1.接种对象
所有年龄在1周岁以上的甲肝易感者。
2.使用方法
灭活甲肝疫苗采用三角肌中部肌肉注射。减毒活疫苗采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后皮下注射1.0ml。
3.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可使绝大多数接种者获得良好的抗体反应,从对疫苗接种后的追踪观察情况来看,未发现接种者感染发病。接种疫苗后至少可获得4年以上的保护期。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甲肝疫苗接种后很少发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疫苗安全可靠。少数可有发热体温高于37.5℃。
⑵禁忌症 身体不适,腋温超过37.5℃者;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免疫缺陷症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孕妇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5.注意事项
(1)如有混浊、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破裂,均不宜使用。
(2)减毒活疫苗,启开安瓶后半小时应用完。注射疫苗时切勿与消毒剂接触。
(3)注射丙种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后再接种该制品。
⑷灭活甲肝疫苗禁止静脉、皮内和皮下注射。
(5)由于甲型肝炎潜伏期长(20-50天),给予疫苗时,可能潜在的甲型肝炎感染已存在,本疫苗不能预防这种人群的甲型肝炎。
(6)与其他疫苗一样,如果发生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包括使用肾上腺素。
(7)任何急性感染或发热性疾病都需推迟接种本疫苗,除非医生认为不注射会导致更大的危险。 (8)孕妇注射后是否会危害胎儿或影响生殖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只有特别需要时,'方可给孕妇注射本疫苗。
(9)由于许多药物可以从人乳中排出,当给哺乳妇女注射本疫苗时应谨慎小心。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减毒活疫苗应在8℃以下贮运。有效期为1年6个月。灭活甲肝疫苗贮运条件为2~8℃,以确保疫苗的效力不受损失。严禁冻存,以防降低效价。该疫苗有效期为3年。
TOP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一、 疾病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
乙脑疫苗预防乙脑可收到明显的效果,1960年我国开始使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后期,我国又研制成功并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90年代末对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纯化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减少了副反应。
二、灭活疫苗
用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培育后至一定浓度收获病毒液,经甲醛灭活,制成疫苗用于预防乙脑。 1.接种对象
⑴乙脑流行地区6月龄~6周岁儿童。
⑵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或旅游者。
2.使用方法
接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接种剂量:见表1,初免针次间隔7~10日。
表1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次数和剂量
年龄组 |
初 免 |
加 强 针
(初免后1年、4年、6年) |
第1针 |
第2针 |
6个月~7周岁
>7周岁 |
0.5ml
1.0ml |
0.5ml
1.0ml |
0.5ml 1.0ml |
3.免疫效果
地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经2针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在60%~85%。次年加强注射后中和抗体滴度上升明显,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且可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流行病学效果经大量人群调查,其保护率一般在80%左右。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有发热,一般均在38℃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⑵禁忌症
①发热及急性疾病。
②严重慢性病。
③脑及神经系统疾病。
④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5.注意事项
⑴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
⑵为减少注射时疼痛,在疫苗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疫苗由橘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⑶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
⑷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
⑸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乙脑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率很高。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6.贮存方法
流行性乙脑灭活疫苗于2℃~8℃贮运,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
三、减毒活疫苗
系将乙脑病毒经人工减毒使之失去致病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的SA14-14-2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育繁殖后收获病毒,加入保护剂冻干制成。
1.接种对象
乙脑流行区1周岁以上健康儿童。
2.使用方法
⑴每安瓿内加入疫苗中附带的稀释液(灭菌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2.5ml时,待完全溶解后使用。
⑵初免儿童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0.5ml。
⑶2岁、7岁加强免疫时各注射1针0.5ml,以后可不再免疫。
3.免疫效果
本疫苗经1针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0%以上,次年加强1针,阳转率可达90%以上。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⑵禁忌症
①发热。
②急性传染病。
③中耳炎。
④心、肾及肝脏等疾病。
⑤活动性结核病。
⑥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
⑦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5.注意事项
⑴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⑵本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
⑶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⑷疫苗溶解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用不完者应废弃。
⑸1岁以内儿童慎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乙脑活疫苗于8℃以下贮运,有效期在8℃以下保存为1年半;在-20℃保存为2年。
TOP
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
(Haemophilus Influenza b Polysaccharide Vaccine, Hib)
一、细菌和疾病简介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为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可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心包炎、脊髓炎等。全球每年约300万儿童受到感染,造成40~70万儿童死亡。在我国,化脓性脑膜炎的50%左右、肺炎的30%左右是由Hib引起的。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治疗效果逐渐下降,且抗生素不能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对婴幼儿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感染十分重要。
二、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是由纯化的Hib荚膜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共价结合生产的Hib结合疫苗。
1.接种对象
Hib疫苗适用于从2-17月龄的婴幼儿常规免疫接种,预防Hib引起的侵袭性疾病。不能用于预防其他型别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也不能预防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脑膜炎。
2.使用方法
2~6个月儿童,接种3剂,间隔2个月,并推荐于第2年加强1剂。冻干疫苗复溶后(0.5ml)用于上臂肌内注射,首选接种部位为大腿前外侧或上臂外侧,绝不能静脉注射。Hib疫苗可与其他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后任何时间或同时接种,但需接种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
基础免疫
2-14月龄的婴幼儿在2个月龄时接种第一针(0.5ml),间隔2个月后(或此后尽早)接种第二针(0.5ml)。15月龄或更大月龄的幼儿只需接种1针。
加强免疫
完成2针后,12-15月龄期间加强免疫1针(0.5ml),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第二针之间间隔不得少于2个月。
3.免疫效果
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95%~100%的婴儿抗体滴度≥0.15μg/ml。加强免疫1个后,100%婴儿抗体滴度≥0.15μg/ml(94.7%的婴儿抗体滴度≥1.0ug/mL)。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接种Hib疫苗未发现与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的不良反依次为发热、接种局部红斑和肿块/硬结,且多在接种6小时后出现,接种24小时和48小时后基本逐步减小或消失。
⑵禁忌症
急性严重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已知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或既往接种Hib疫苗过敏者不能接种。
5.贮存方法和有效期
疫苗应在2~8℃条件下贮存,在2~8℃条件下有效期为2年。在21℃条件下贮存2周,37℃下贮存1周,效价没有明显损失。
6.液体PedvaxHib疫苗的免疫程序
首剂接种月龄 基础免疫接种 加强免疫接种月龄
2-10 2针,间隔2个月 12-15
11-14 2针,间隔2个月
15-17 1针
TOP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纽莫法 23)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肺炎球菌感染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是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的主要病因。美国有观察资料显示,估计每年有40-50万人患肺炎球菌性肺炎,病死率为5%-10%;大约有25%的肺炎球菌性肺炎患者发展为菌血症,50岁以上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约为28%;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年发病率为1.1/10万,病死率为19%(儿童为6%,成人为30%)。同时,肺炎球菌感染还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剧,以及发生关节炎、结膜炎等疾病。
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肺病、脾缺失或脾功能低下(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及其他严重的血红蛋白病患者)、酒精中毒者,以及帕金森氏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等病人患肺炎球菌感染的机率更高。有资料表明,镰状细胞性贫血的患儿患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几乎是正常儿童的600倍。
由于已出现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双球菌菌株,尽管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仍可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采用疫苗接种可望降低肺炎双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疫苗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含有混合的高度提纯的23种最广泛流行、最具侵袭性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它们至少代表了90%从血液中分离的肺炎球菌菌型和85%从一般无菌部位分离的肺炎球菌菌型。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每0.5ml中含有每种分型的多糖25微克,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并含有0.25%苯酚作为防腐剂。
1.接种对象
A 选择性接种策略
⑴成人接种
①慢性病人,特别是伴有呼吸道感染发病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疾患的病人;
②急性病人,特别是伴有肺炎球菌疾病或其并发症危险的脾功能障碍、无脾症、何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酒精中毒、肾功能衰竭、慢性脑脊液漏出症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③50岁以上健康的老年人。
⑵儿童接种。
包括2岁以上体弱儿童。
⑶其他人接种。确定要进行脾切除的病人,应至少在术前2周接种疫苗;确定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或准备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疫苗的接种与开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时间应尽量延长。
B 群体接种(指2岁以上者)策略
(1)群体密切接触者,如寄宿学校、养老院及其他一些场所,为减少在这些密切接触群体中发生暴发性肺炎球菌疾病的可能性,在有可能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时,应给予群体接种。
(2)当疫苗中含有的某型肺炎球菌在人群中发生一般流行时,社区中在流行病学上有危险的人群应予接种。
(3)具有高度发生流行性感冒并发症危险者特别是肺炎时,应予接种。
C 再接种问题
已接种过23价疫苗者,一般不主张进行再接种。同样,以前曾接种过14价疫苗者,常规也不应再接种23价疫苗,但对下列人群可以考虑再接种。
(1)具有慢性疾患并可增加致命的肺炎球菌感染危险者,以及有明显的肺炎球菌抗体水平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在4年前或更早接受过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而无严重接种反应,现在又有肺炎球菌感染高度危险者。 (3)在6年前或更多年前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
2.使用方法
疫苗为液体剂型,可直接于皮下或肌内注射0.5ml,但不能注入皮内或血管。
3.疫苗效果
现已证实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对23种荚膜型的每一种都可产生抗体,在接种后的第3周,抗体的产生达到高峰。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目前尚不能确定,现有资料表明保护性抗体至少可持续5年。
4.接种反应和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接种疫苗后少数可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等轻微反应,小于1%的受种者可出现低热(<38.3℃)、肌痛和严重的局部反应。严重的接种反应,如过敏反应极为罕见,发生率约为5/100万次。患有其他已稳定的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的病人接种疫苗后,偶尔会出现复发。
⑵禁忌症
①对疫苗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②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③具有严重心脏病或肺功能障碍的病人;
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
5.注意事项
(1)疫苗一定要注入皮下或肌内,注入皮内可致严重的局部反应;
(2)当患有任何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急性感染时,应推迟使用疫苗,除非医生认为不接种疫苗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3)已在应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病人,接种疫苗后不应中断使用抗生素; (4)2岁以下的儿童接种疫苗后效果不理想,不应给2岁以下的儿童接种疫苗。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疫苗在2-8℃条件下贮运。疫苗有效期是2年。
TOP
口服痢疾活疫苗
(Oral Dysentery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世界性的地方流行性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感染剂量极小,10-100个菌就能产生典型的菌痢,故该病发病率很高,历年来都位于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几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尤其是婴幼儿的健康,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我国每年的报告病例都在200万例以上。
细菌性痢疾分四群,四十多个血清型,型间交叉保护较弱,但在我国主要流行群型是福氏和宋内氏菌,两者发病数占整个细菌性痢疾发病数的90%以上。
典型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急性中毒性痢疾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内毒素还可造成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水肿和脑疝,死亡率高。
二、疫苗
口服痢疾活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株获准生产的基因工程口服痢疾活疫苗。疫苗的主要成分为福氏、宋内氏痢疾菌株(FS)、蔗糖,并以明胶作为保护剂。口服该菌苗后能诱导肠粘膜产生特异性抗福氏2a和宋氏痢疾菌sIgA免疫应答,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保护效果。
1.接种对象
3岁以上儿童和成人。
2.使用用法
以服苗缓冲液溶解后口服,3次/人,每次间隔5-7天。服苗剂量见表9-3(详细资料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
表9-3口服痢疾疫苗服苗剂量表
年龄组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5岁 100亿活菌 200亿活菌 200亿活菌
5-14岁 150亿活菌 300亿活菌 300亿活菌
14-65岁 300亿活菌 600亿活菌 600亿活菌
3.免疫效果
实验室猴体免疫保护研究表明,以1600亿福氏2a毒菌和宋内氏毒菌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70%和80%。 人体研究显示,服苗三次后特异性SIgA抗体阳转率,福氏为71.0%,宋内氏为77.9%。流行病保护效果,福氏为65.50%,宋内氏为82.35%。对其他群型的痢疾菌也有交叉保护作用,保护率大于50%。
4.接种反应和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口服该疫苗后全身及肠道反应轻微,偶有恶心、腹痛、便稀和胃肠道不适感。
⑵禁忌症 有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不全、严重胃肠道疾患、急性传染病、发热及心、肝、肾疾患者忌服。
5.注意事项
该品只供口服,不可注射!
该品为活疫苗,切勿用加热的口服缓冲液或热开水服用。
启开后或加入疫苗口服缓冲液后,应在15分钟内服用。
6.贮存条件
该疫苗在2-8℃条件下贮运。
TOP
狂犬病疫苗
(Rabies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或动物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狂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恐水症,故狂犬病又称恐水病。初期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喉部有发紧感,进入兴奋期可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最后痉挛发作停止而出现各种瘫痪,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人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由粘膜感染引起,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受染动物唾液内含狂犬病毒。传染动物主要是犬(超过90%),其次是猫。
对犬进行严格管理、犬免疫或灭犬,是控制人狂犬病的积极有效方法。人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几乎100%。 二、疫苗
人用狂犬病疫苗既往种类较多,现今国内外多使用细胞培养疫苗。我国现在使用的有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和精制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如表9-2),浓缩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已禁用。
人用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及精制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均为轻度混浊白色液体,久放形成可摇散的沉淀,含硫柳汞防腐剂。
1.接种对象
可分为两种:一为咬伤后预防,二为无咬伤预防。
⑴咬伤后(暴露后)预防。 任何可疑接触狂犬病毒,如被动物(包括貌似健康动物)咬伤、抓伤(即使很轻的抓伤),皮肤或粘膜被动物舔过,都必须接种本疫苗。
⑵无咬伤(暴露前)预防。 在疫区有咬伤的高度危险或有接触病毒机会的工作人员,如疫区兽医、动物饲养管理人员、畜牧人员、屠宰人员、狂犬病毒实验人员、疫苗制造人员、狂犬病人的医护人员、岩洞工作人员,以及与其他哺乳动物接触频繁人员及严重疫区儿童、邮递员、去疫区旅游者,均应用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使用方法
剂量:国产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及精制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规格为1ml/安培,效价≧2.5IU。 巴斯德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规格为0.5ml/安培,效价≧2.5IU。
规程:
咬伤后预防0,3,7,14,30
无咬伤预防0,7,21
具体方法
(1)咬伤后预防。 对一般咬伤,即皮肤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应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疫苗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除应按上述方法注射该疫苗外,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kg体重)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体重),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必须在疫苗全程注射完毕后,再加强注射2~3针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天或第10、20、90天分别加强注射1针。
凡注射疫苗1天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慢性病人如肝硬化、免疫缺陷症、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老人、严重营养不良和咬伤后48小时才开始免疫等7种情况,均应于初种时加2~3倍疫苗量,分部位注射,才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有的虽属轻伤,但侵入的病毒量较多或伤及富含神经部位,亦可出现潜伏期短而单用疫苗无效病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建议,不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均应合用抗血清。
(2)对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3)该疫苗供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应在大腿前内侧区肌内注射。
(4)使用前将疫苗振摇成均匀悬液。
3.伤口处理
(1)就地及时(最好是在咬伤后几分钟内)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对预防狂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用3%-5%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或再用清水充分洗涤;对较深的伤口,用注射器伸人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再用75%乙醇消毒,继而用浓碘酊涂擦。局部伤口处理愈早愈好,即使延迟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此时如果伤口已结痂,也应将结痂去掉后按上法处理。
(2)伤口不宜包扎、缝口,开放性伤口应尽可能暴露。如果伤口必须包扎缝合(如侵入大血管),则应保证伤口已彻底清洗消毒并已按上述方法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3)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或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4)严重咬伤者伤口周围及底部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5)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属严重咬伤,建议联合使用干扰素,以增强保护效果。
4.免疫效果
该疫苗的预防效果以中和抗体水平和保护率为主要指标。初次免疫,中和抗体在接种疫苗开始7~10天出现,5针免疫后均能达到保护水平(要求≧0.5IU/ml)。抗体维持时间至少半年。全程接种半年以后再次咬伤者应重新进行全程免疫。
5.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1)接种反应
局部反应:少数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搔痒,甚至水肿、淋巴结肿大。 全身反应: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和精制地鼠肾细胞疫苗,因疫苗经纯化,杂质白极少,所以接种副反应罕见或轻微。
(2)禁忌
治疗性接种:由于狂犬病是致命性疾病,为挽救生命任何禁忌症都是次要的,故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后预防无禁忌症。
预防性接种:在保证近期不会有接触传染源及狂犬病毒机会的前提下,妊娠期及有急性疾病、过敏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推迟接种。
对链雷素、新霉素过敏者慎用。
6.注意事项
(1)若发现制品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变色,或安瓿有裂纹,液体疫苗曾经冻结等情况,均不得使用。 (2)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注射疫苗期间可照常工作,但切忌饮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进行剧烈劳动,以避免引起反应。
(4)严重咬伤者一定要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5)备用1:1000肾上腺素。
7.贮运条件
在2-8℃条件下贮运。
三、精制抗狂犬病血清(Purified Anti-rabies Serum)
精制抗狂犬病血清是狂犬病固定毒免疫马匹采集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胺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的免疫球蛋白制剂。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均证明抗狂犬病血清与疫苗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疫苗更有效。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的澄明液体,含硫柳汞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冻干制剂为白色或乳白色的疏松体。规格为200IU/安瓿。
1.接种对象
被疯动物严重咬伤后,使用本品愈早愈好。在48小时内使用,可减少发病。对已有狂犬病临床症状的患者,注射本品无效。
2.使用方法
(1)过敏试验 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0.1ml抗血清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此时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血清。如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疗法进行注射。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除局部反应外,并伴有全身症状,如等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为强阳性反应,须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无过敏史或过敏试验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若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
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血清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20-30分钟。第1次可注射l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2ml。如注射剂量达到4ml,仍无反应,可缓慢地将全量注入。
(3)抗狂犬病血清的注射量均按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注射4OIU(特别严重者可酌情增至80-100IU),在l~2日内分数次注射,注射完毕后开始注射狂犬病疫苗。亦可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但抗狂犬病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的注射部位必须分开。
(4)门诊病人注射抗血清后须观察至少30分钟方可离开。
3.免疫效果
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应与狂犬病疫苗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所含的中和抗体不但可以中和游离病毒,也可直接与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发生作用,使病毒从细胞上脱落;也可直接与宿主细胞发生作用,从而使敏感细胞为抗血清所封闭,阻止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上;但是病毒一旦与神经细胞结合或进入神经细胞,抗血清就无法发挥中和作用。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接种反应
抗狂犬病血清为异种血清,注射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血清病。
禁忌症
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曾注射过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5.注意事项
(1)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
(2)安瓿瓶开启后应一次用完;
(3)冻干制品应加标签规定量灭菌注射用水,轻摇使之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
(4)每次注射须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的反应情况、本次试验结果以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血清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5)使用抗血清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须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曾注射过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本品应于2-8℃条件下贮运。自效价测定合格之日起,液体制品效期为3年,冻干制品效期为5年。
TOP
流行性感冒疫苗
(Influenza Vaccine)
一、病毒和疾病简介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致病力最强,可感染动物和人类并引起流行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乙型致病力稍弱,可引起局部流行。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漂移(drift)和抗原转移(shift),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这也是造成大流行的原因。
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经短暂潜伏期后,急起高热寒战,1~2日内体温可高达40℃,伴随全身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可引发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造成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的大量死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大规模的流感大流行发生于1918~1919年,造成2100~4000万人死亡(其中美国就有50万人,仅1918年10月就有19.6万人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死亡人数。因此,流感的预防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临床上对流感仍缺乏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流感疫苗在近30年的应用过程中,充分证明了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对保护健康起很大作用,而且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也是非常有利。
二、疫苗
流感疫苗是流感病毒在鸡胚培养,经灭活、裂解、纯化而生产出来的。每剂疫苗含两种甲型、一种乙型病毒共三种抗原成分各15微克。抗原成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当年的流行病毒株生产。
1.接种对象
1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预防流感的主动免疫。疫苗特别推荐用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幼儿园及大、中、小学学生、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军人、教师、医务工作者等重点人群。
2.使用方法
12~35个月的儿童接种两剂量,每剂0.25ml,间隔一个月;36个月以上的儿童及成人,接种1剂量,每剂0.5ml。儿童和成人均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绝不能静脉注射。可与其他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后任何时间或同时接种,但需接种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
3.免疫效果
全程接种流感疫苗后要在2周后产生抗体,可以保护与疫苗毒株抗原性类似的毒株感染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由于抗体水平下降,每年疫苗所含毒株因流行株不同而不同,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人体对流感疫苗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疼痛、红肿,但均可自行消失。 ⑵禁忌症 对鸡蛋严重过敏者禁止接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
5.贮存和有效期
疫苗应在2~8℃条件下贮存,在2~8℃条件下有效期为1年。
TOP
轮状病毒疫苗
(Rotavirus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0 000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美国,5岁前儿童中大约80%感染过轮状病毒,每年有55 000名3岁儿童因感染轮状病毒引起重症腹泻或脱水而住院治疗,其中20~40名儿童死亡。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轮状病毒感染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发病,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症状可持续3~9天。
据国内专家、WHO报告,全世界每天有1100万人患腹泻病,其中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腹泻主要原因是病毒性感染,其中轮状病毒导致腹泻最为重要,占病毒性腹泻的60%以上。5岁以下儿童人人都可能传染,2个月~3岁患者最多,3岁前的婴幼儿约90%都要受到轮状病毒。
全球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卫生状况的改善对其传播的影响很小;营养状况对发病影响也较小,至今尚无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的特效药物,只能对症补液来进行纠治,卫生条件不好或治疗不及时、不正确都会引起病儿死亡所以,以讲卫生就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是不实际的,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遭受轮状病毒的威胁,都需要应用疫苗进行预防的主要原因。
二、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是减毒重组的活疫苗。
1.接种对象
主要用于6个月-5岁以下婴幼儿。
2.使用方法
用手开启瓶盖,用吸管吸取本疫苗,直接喂于婴幼儿,用量为每人一次口服3ml,切勿用热水送服。 3.禁忌症
有以下症状和疾病的患儿禁用:
①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
②患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③先天性心血管系统畸型患者,血液系统、肾功能不全疾患者。
④严重营养不良、过敏体质者。
⑤消化道疾患,肠胃功能紊乱者。 ⑥有免疫缺陷和接受抑制治疗者。
4.注意事项:
①开启瓶瓿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②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液体混浊者切不可使用。
③玻瓶开启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
④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及其它疫苗接种者,应间隔2周以后方可接种本疫苗。
⑤请勿用热开水送服,以避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⑥本疫苗为口服疫苗,严禁注射。
5.贮存方法 保存于2-8℃暗处,运输应在冷藏条件下进行。
TOP
水痘减毒活疫苗
(Varicella Vaccine)
一、病毒和疾病简介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人类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的表现为水痘,并由此造成终生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病毒再次活动导致产生带状疱疹。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在儿童中的传播率可达90%以上。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经空气传播,其他传播途径还有直接接触皮疹和母婴垂直传播等。水痘经2周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等前驱症状,然后全身皮肤出现皮疹,剧烈瘙痒,如不出现并发症,可在2周左右痊愈。水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细菌感染、肺炎及脑炎。如继发细菌感染,可能遗留疤痕,在成年人中这些并发症的危险性最高。免疫缺陷儿童感染水痘病情严重,可发生出血性水痘,病死率较高。妇女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导致婴儿死胎、流产和先天性水痘综合征。围产期妇女感染水痘可导致新生儿水痘。
10%-20%的水痘病毒感染者可发生带状疱疹,其特征是沿周围神经分布成簇状水疱,多发生在躯干或面部的单侧,剧烈疼痛。带状疱疹可导致坐骨神经痛、肺炎、脑炎甚至失明、失聪等并发症。
二、疫苗
水痘减毒疫苗是将水痘病毒OKA株在MRC5二倍体细胞培养繁殖而获得的病毒冻干制品。每剂疫苗含有不少于103.3蚀斑形成单位(PFU)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接种对象
适用于对12月龄以上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高危人群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水痘预防的主动免疫。
2.使用方法
推荐2岁儿童开始接种。1~12岁的儿童接种一剂量(0.5ml);13岁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种2剂量,间隔6-10周。儿童及成人均于上臂皮下注射,绝不能静脉注射。疫苗应通过提供的稀释液复溶,并应完全溶解。应在消毒剂完全挥发后再行接种。对于健康人,水痘减毒疫苗可与其他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同时接种;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水痘减毒疫苗可与其他灭活疫苗同时接种。但均需接种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如水痘减毒疫苗不能和麻疹疫苗同时接种,则接种问隔至少1个月。
3.免疫效果
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健康儿童接种一剂水痘减毒疫苗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6%,白血病患者为90%,免疫缺陷患者为80%,因此,推荐免疫缺陷患者接种两剂量以获得持久保护。在暴露于自然水痘感染72小时内接种疫苗,仍可获得一些保护。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在所有年龄组均有很低的综合反应原性,注射后偶见低热和轻微皮疹,但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且自行消失。
⑵禁忌症 急性严重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对新霉素全身过敏者、白细胞计数少于1200/m3者及孕妇,不得接种。
5.贮存方法和有效期
疫苗应在2~8℃条件下贮存。在2~8℃条件下效期为2年。在21℃条件下贮存1周、37℃下贮存4天,效价没有明显损失。
TOP
伤寒Vi多糖疫苗
(Typhoid Vi Polysaccharide Vaccine)
一、疾病介绍
伤寒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多见。在我国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偶有地方流行。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全年可发病,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基本病理特征为持续性菌血症,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及溃殇形成。典型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二、疫苗
伤寒Vi多糖菌苗是经高度纯化伤寒杆菌多糖抗原。
1.接种对象
重点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地的人员,以及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行业、医疗防疫人员,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
2.使用方法
5岁儿童开始接种,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一针免疫,剂量0.5ml(含Vi多糖30ug)。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每支装量lml,供2人次接种。
3.免疫效果
全程只需注射一针,保护率达71.3%,阳转率在90%以上,免疫持久性较菌体疫苗好。Vi多糖菌苗耐热,稳定性好。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精制的多糖抗原,较菌体疫苗反应轻微,局部也仅有轻反应,无一例全身反应。局部稍有红肿,个别有压痛感,偶有短暂低热。
⑵禁忌症 凡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病、肾病、活动性结核,过敏反应病史者,孕期、哺乳期、月经期妇女及发热者不可接种。
5.注意事项
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急救用。
6.贮存方法 2-8℃暗处贮运。
TOP
炭疽活疫苗
(Anthrax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由炭疽芽胞杆菌所引起。主要易感动物为羊、牛、马等食草家畜,死于炭疽的动物尸体血液不凝固,常随自然孔道出血排出大量病菌。炭疽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形成芽胞,在自然界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并仍保持很强的致病力。人由于屠宰炭疽病畜,接触染疫皮毛或吸入染菌气溶胶而被感染。由于感染途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胃肠型和吸入感染型。皮肤炭疽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裸露部位皮肤炭疽痛;胃肠型炭疽较为少见,除有发热、胃肠症状外,常有血尿和血便;吸入感染型炭疽起病急,初期类似感冒,容易误诊,病死率高。
炭疽的防治首先应重视畜间免疫预防;加强疫情监测和兽医监督;坚持焚毁炭疽动物尸体,彻底消除环境污染;严禁屠宰病畜和销售病畜肉等综合性预防措施。免疫接种只针对特定人群,是综合预防措施之一。
二、疫苗
人用皮上划痕炭疽活疫苗系用炭疽弱毒(A16R)株生产,为50%甘泊芽胞悬液,每毫升含芽胞40亿,活存率在50%以上。每支安瓿装量为1ml或2ml。本疫苗主要用于炭疽的免疫预防。
1.接种对象 主要接种对象为牧民、兽医、屠宰牲畜人员,制革及皮毛加工人员,炭疽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参加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2.使用方法
⑴接种前先将安瓿中的疫苗悬液充分摇匀,按无菌操作启开安瓿后,用灭菌注射器吸出疫苗备用。 ⑵于上臂外侧上部用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待干后于消毒部位滴疫苗2滴,相距3~4cm。一手将皮肤绷紧,另一手持消毒划痕针在每滴疫苗处作"#"字划痕,每条痕长约1~1.5cm,以划破表皮微见间断小血点为度。再用同一划痕针涂压10余次,使疫苗充分进入划痕皮肤。接种后局部应裸露5~10分钟,然后用干棉球擦净。
⑶接种后24小时划痕局部应有轻微红肿、浸润,若无任何反应(包括创伤反应),应重新接种。
3.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后1周开始产生免疫力,2周可达到保护水平,半年后开始下降,约可维持1年,故对有感染危险者应每年接种1次。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一般局部应有轻微红肿,划痕处可有轻度浸润,24~30小时达高峰,以后自行消退。若接种后有过度疲劳或过量饮酒,有时可能引起轻度发热或腋下淋巴结轻微肿大。
⑵禁忌症
①凡有急、慢性淋巴结炎、严重皮肤病、急性传染病及活动性结核患者。
②有严重过敏史者、免疫缺陷症及近期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5.注意事项
⑴人用皮上划痕炭疽疫苗的浓度比皮下注射用疫苗剂量约大80倍,严禁作注射用。
⑵凡疫苗内有摇不散凝块、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已过期失效者均不得使用。
⑶安瓿启开后,疫苗应于3小时内用完。为避免污染,剩余疫苗应予废弃。
⑷剩余疫苗及空安瓿、注射器、划痕针等用具、敷料,需用3%碱水煮沸消毒30分钟。
⑸注意保持划痕部位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⑹皮上划痕用疫苗误注皮下事故时有发生,误注后24小时局部可出现严重红肿、疼痛及腋下淋巴结肿痛;同时有高热、头痛和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血尿和血便。
治疗和处理:局部可用热敷,有化脓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液并注入青霉素溶液清洗,最好不要切开。若有高热,可肌内注射青霉素240万U~320万U/日,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严重者应住院治疗。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于2℃~10℃贮运,自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并防止冻结。
TOP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Hern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Vaccine)
一、疾病简介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和低血压休克等为主要特征。我国广泛流行此病,主要的流行血清型为家鼠型和野鼠型,病毒宿主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由于发病地区逐年扩大,发病率较高,病死率也高,国内外都致力于研制出血热疫苗,当前国内外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我国研制的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均已获准试生产。
二、I型疫苗
本疫苗系用I型(野鼠型)出血热Z10毒株,感染沙鼠肾原代细胞,收获病毒,经β-丙内酯灭活制成疫苗,内含氧氧化铝为佐剂。 本疫苗用于预防出血热(I型)感染。
1.接种对象
出血热高危地区10~70岁人群都是接种对象。一般疫区的林业工人、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等也应接种。由于经济开发、军队调防,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2.使用方法
⑴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⑵剂量及间隔 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使用方法见表1。
表1出血热灭活疫苗(I型)注射次数及剂量
针次 间隔 剂量
第1针 1.0
第2针 第1针后7天 1.0
第3针 第2针后21天 1.0
加强 第1针后6个月 1.0
3.免疫效果
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2针为46%,3针为96%,以注射3针为宜。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其保护率可达90%左右。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注射后无反应或反应轻微,反应率低,少数人发热,或有皮疹。体温均<38℃;局部反应很少,极个别人因注射后吸收缓慢,可出现暂时性硬结,但很快即可吸收。
⑵禁忌症
①发热及急、慢性传染病。
②患严重肝、肾疾患。
③慢性心血管病。
④有过敏史者。
5.注意事项
⑴疫苗内含佐剂,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⑵疫苗变黄色或紫色不可应用,可能为污染所致。
⑶有摇不散的异物,或安瓿有裂纹者不可使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于2℃~8℃贮运,有效期暂定1年。
三、Ⅱ型疫苗
本疫苗系用Ⅱ型(家鼠型)出血热病毒于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经甲醛灭活制成。内含氢氧化铝佐剂。为橘红色微混液体。本疫苗主要用于预防出血热(Ⅱ型)病毒感染。
1.接种对象
出血热家鼠型疫区居民及进入该地区人员,主要对象为10~70岁的高危人群。
2.使用方法
⑴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⑵剂量及间隔:出血热灭活疫苗使用方法见表2。
表2出血热(Ⅱ型)灭活疫苗注射次数及剂量
针 次 间 隔 剂 量
第1针 1.0ml
第2针 第1针后28天 1.0ml
加强 1年 2.0ml
3.免疫效果
Ⅰ、Ⅱ型疫苗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保护。原则上野鼠型疫区及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应首选I型疫苗,家鼠型及以家鼠型为主的疫区应首选Ⅱ型疫苗。疫苗接种后均有不同效果。Ⅱ型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流行病学效果与I型疫苗相近。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反应。个别人有发热、头晕。少数人有皮疹,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治疗。因疫苗含有吸附剂,少数接种对象局部可出现硬结、轻度肿胀和疼痛,1~3日内消退。
⑵禁忌症
①发热及急性传染病。
②严重慢性疾病。
③神经系统疾患。
④有过敏性疾病史者。
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5.注意事项
⑴安瓿有裂纹,疫苗变混、变色、有异物及摇不散凝块或絮状物均不可使用。
⑵备1:1000肾上腺素,以备偶发过敏性休克急救用。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于2℃~8℃贮运,有效期1年。
四、I型纯化疫苗
本疫苗系用I型(野鼠型)病毒感染小鼠,取脑组织提取病毒囊膜糖蛋白(G1P、G2P)、核蛋白(NP)等有效成份,经灭活、加佐剂制成亚单位组分疫苗。
本疫苗用于预防出血热门(Ⅰ型)病毒感染。
1.接种对象
出血热(I型)疫区或非疫区人群,特别是青壮年;亦可用于Ⅱ型或I:Ⅱ型混合疫区(对Ⅱ型有交叉保护作用)的人群。
2.使用方法
⑴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⑵剂量及间隔:流行性出血热(Ⅰ型)纯化疫苗使用方法量见表2。
表2出血热(Ⅰ型)纯化疫苗注射次数及剂量
针 次 间 隔 剂 量(ml)
第1针 1.0
第2针 第1针后14天 1.0
第3针 第2针后30天 1.0
加 强 4个月~1年 1.0
3.免疫效果
血清抗体阳转率在90%左右。
4.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 一般无反应。个别人有时在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短暂肿胀痛感或轻微红肿。
⑵禁忌症
①发热。
②严重疾病。
③慢性心血管疾患。
④有过敏史者。
5.注意事项
⑴注射前疫苗应充分摇匀。
⑵如安瓿破裂、有摇不散的凝块,不得使用。
⑶本疫苗为佐剂疫苗,仅供肌内注射,注意不要作皮下或皮内注射。
6.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在于2℃~8℃贮运,严防冻结,效期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