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报告

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报告

一、背景

免疫规划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国家确定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的种类和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体免疫水平,达到预防与控制针对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乃至最终消灭针对疾病目标的策略与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提出,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为了有效收集免疫规划相关信息,指导免疫规划的实施,我国制定了《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建立了常规免疫接种率、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定期收集计划免疫机构、人员、冷链设备等相关信息,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对其他疫苗相疾病进行监测,组织开展计划免疫审评、接种率调查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等掌握免疫规划工作的现状等。

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免疫规划较早地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90年代初,我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中对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数据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其后逐步将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麻疹和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纳入计算机报告系统。另外,基于儿童接种信息管理的“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从90年代开始也在不断的开发并实施。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应种疫苗,改变了手工管理模式,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能成功地避免接种错漏和统计报表困难的问题。目前开发运作儿童免疫信息系统的公司有十余家,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深圳、广州、无锡等数十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免疫计算机管理,对儿童免疫的信息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监测内容逐步增多,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免疫预防服务的需求。如疫苗、冷链设备、计划免疫机构、人员等基本管理信息,以及乙肝监测、接种疫苗异常反应(AEFI)、免疫规划以外疫苗的监测等内容陆续纳入免疫规划工作范围;人口流动的频繁带来儿童接种流动性增大的问题,其接种信息的统计报告采取目前的监测报告方式难以解决;目前采取的接种率报告方式一直不能获得真实的接种率信息。

目前的免疫规划信息传输系统为C/S系统,由县级逐级上报至国家级。数据库利用98年后建立的省地两级服务器,采用分布式分层存放。以在线公网方式、拨号方式和文件方式(单个文件DAT格式、压缩文件NIP格式)传输。现阶段使用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有的地方尚未并入“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国家级数据保存在一单独放置的服务器。

各地自行使用各种“儿童免疫金卡系统”的标准、编码、接口不统一,不能实现异地接种、信息共享,公司化的运作还存在收费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要加速卫生信息网建设,并确立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建设优先的目标,由于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的需要,技术管理规范也比较成熟,迫切要求国家在已经部署实施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中,规划一个统一完整的、适合形势发展的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子系统,以规范全国免疫规划监测工作的数据管理、报告、利用、分析工作。

二、建设目标与指标

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覆盖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乡镇的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可建立每年全国出生的约1500万儿童的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动态收集全国免疫预防机构和人员基本信息、计划免疫设备和疫苗信息资料,以个案管理方式实施计划免疫疾病监测,确保免疫规划的科学决策。

1. 以中央集群数据库服务器管理,收集全国每年出生的约1500万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采取B/S构架方式构建,实现数据自动整合、分离与共享。实现接种率的个案真实报告和解决流动人口儿童全国异地接种管理问题。

2. 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功能(MIS系统特点),以适应信息采集、汇总、分析、预测等专业业务管理需要。

3. 具备办公自动化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与免疫规划其他子系统共享,与已有的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国家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国家基本卫生信息系统等共享,提供与行政办公自动化的数据接口。

4. 数据库以个案化为基本单位管理。儿童接种个案资料原则以省级中央数据库服务器管理,省级数据库服务器与国家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中央集群数据库服务器。

三、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一)系统内容

包括4个子系统,具体见附件“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1、免疫规划基本管理信息子系统

动态收集各级各地一般卫生信息、计划免疫相关机构资料、监测医院、计划免疫相关人员资料。

2、计划免疫冷链设备、疫苗管理子系统。

动态收集全国各级各地计划免疫冷链设备装备、维修、使用,以及计划免疫疫苗计划、疫苗领发、疫苗使用的信息。

3、儿童接种信息管理子系统

为全国每个新出生儿童建立免疫服务电子档案,替代预防接种登记卡册,实现预防接种档案电子化,实现异地接种资料共享,便于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包括建立儿童免疫服务电子档案、接种记录、设定儿童免疫程序、接种信息统计功能、接种信息查询功能、接种信息预约等功能。

4、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监测子系统

包括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乙型肝炎监测以及其它疾病监测(白喉监测、百日咳监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等,实施个案化管理,与国家疾病监测系统互联,并根据免疫规划疾病监测工作的需要扩充监测内容。

(二)系统总体结构

2. 免疫规划疫苗与冷链管理子系统

1. 免疫规划儿童接种管理子系统

3. 免疫规划疾病监测管理子系统

4. 免疫规划基本信息

管理子系统

5. 国内外信息资料

预警事件或突发事件

常规业务事件

处理过程的信息

发布

决策

评价

系统再处理

图1 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与指挥平台信息流程

接种率报告

四、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要加速卫生信息网建设,并确立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建设优先的目标。国家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乡级以上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框架,第一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国家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国家基本卫生信息系统。全国乡级以上装备计算机并联网,实现乡级以上(包括医疗机构)的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具备了部署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备与人员基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第二期建设已经将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纳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二)计划免疫监测信息系统有较好的发展、应用基础

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免疫规划较早地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90年代初,我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中对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数据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1992年,卫生部下发《关于统一免疫接种情况常规报表和脊灰疫情专报系统工作规则的通知》,全国省级以上采用基于Dos操作系统的EPI Info统计分析软件(CASE 2),每季度收集常规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强化免疫监测数据库。

1999年起全国统一实施新的《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修订了《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国家在省级以上部署使用基于Dos操作系统Fox Pro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EPIIS)”;但AFP病例监测、强化免疫监测数据管理仍采用基于EPI INFO统计分析软件(CASE5)。少数省份将软件部署实施到地市级。

200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全国省级以上部署实施基于微软Access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软件“中国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MSA)”,对麻疹病例实行个案化管理。部分省份将该软件部署到地市级。

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县级以上部署基于微软SQL Server数据库《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试用版)软件。该软件包括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AFP病例监测、麻疹病例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监测、乙肝病例监测等内容,其中病例监测全部实现个案管理。

(三)儿童接种计算机管理系统(儿童免疫金卡)也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基础。

“儿童计划免疫金卡”是卫生部确定的“金卫工程第一卡”。接种儿童建立免疫金卡(IC卡),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应种疫苗,彻底改变了手工管理模式。该卡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能成功地避免接种错漏和统计报表困难的问题。

1996年1月,卫生部计算机领导小组下发了卫计算发[1996]第1号文件,"关于在有条件的接种点推广儿童免疫金卡管理系统的通知"。

2000年2月20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次签发预医信发(2000)第24号文件关于推广使用《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知;为了实现全国计划免疫管理的自动化,要求各地推广使用该系统。

金卡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方便接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二是安全准确,防止漏种,杜绝提前接种,保证接种质量;三是信息资源的再生与利用;四是住处传递与储存功能,金卡记录着儿童出生以来的接种资料、入托入幼、迁入迁出、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等,以电子数据储存于IC卡和电脑中,是儿童成长的健康档案;五是作为"金卫工程第一卡",金卡工程将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从1996年至今,开发运作儿童免疫信息系统的公司有十余家,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深圳、广州、无锡等数十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免疫计算机管理,对儿童免疫的信息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条件,将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纳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从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和发展,以及技术条件是可行的。

五、预期效果

通过建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每年全国出生的约1500万儿童的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动态收集全国免疫预防机构和人员基本信息、计划免疫设备和疫苗信息资料,以个案方式实施计划免疫疾病监测等,并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1、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决策部门制定免疫规划政策、规划、财政投入、设备更新等提供依据。

2、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掌握疫苗相关疾病流行规律、制定免疫控制策略、实施免疫规划、评价免疫规划效果、开展免疫相关疾病预测预报、指导疫苗的应用等提供依据。

3、为接种服务单位提供疫苗管理、疾病监测、接种实施、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等具体信息,指导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提高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质量。

4、为社会(被服务对象)提供儿童接种完成情况,还需开展的预防接种服务的内容,提供全国联网异地接种服务,多种方式查询/咨询服务,更好地保障儿童身体健康。

六、建设进度计划

1、系统实施方案论证、需求分析

(2004年7月~2004年12月)

2、系统开发阶段

(2005年 1月~2005年10月)

3、项目硬件招标、购买和装备建设阶段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

4、应用和验收阶段

(2006年1月~2007年12月)

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报告

期盼免疫规则系统的建成!但同时又加大了基层的工作力度。

在基层防疫队伍的微机操作技术也要相应提高。希望国家在分配工作的同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这样可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参与性。这样做为基层疾病控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可以身轻力行,更好的为防疫事业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