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流脑防治”详实资料

让宝宝远离流脑

  冬春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了解一些疾病知识,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对孩子的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性脑膜炎是冬春季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多见于儿童。流脑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应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流脑高发季节,对宝宝加强防护,让宝宝远离流脑。   初始症状,类似感冒   冬春季节是流脑的多发期,2—4月份达到发病高峰,5月份迅速下降,6—10月份发病处于最低水平。冬春季室内活动多于户外运动,人们之间接触频繁密切,流脑易传播和扩散。同时受气候寒冷、干燥或忽冷忽热的影响,一些病原菌孳生,从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局部抵抗力减弱,形成了感染流脑的诱因。   流脑的感染起自鼻咽部,然后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脑膜或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炎性损害。因此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最初的症状表现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数小儿无明显症状,一部分病人有咽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可以表现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随之病人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呕吐呈喷射状,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瘀斑,起病之后有时唇周出现疱疹,亦可见于口腔内、耳、胸、四肢、生殖器及臀部等处。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严重时出现脑膜刺激征,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这时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患儿烦躁不安,睡中尖声喊叫或嗜睡,神志恍惚,往往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暴发流脑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分为休克型、脑膜炎型和混合型,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还有一种轻型流脑,较多见流行后期,起病较缓,病势亦轻,发热不高,神志清楚,亦无瘀斑,仅为鼻咽炎症状,有少量小的出血点。   飞沫途径,造成传染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已具有传染性,因此应该早期隔离病人。带菌者分为恢复期带菌和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者为大部分病人,病后鼻咽部排菌不超过三周,约有10%—20%的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后仍排菌,极少数病人排菌可达数月。健康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这部分人比病人约多10—20倍,因为无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咳嗽、喷嚏、说话等将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两岁以下婴儿来说,很容易被传染。人口稠密、居室拥挤、空气不流通、阳光缺少、人口流动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注意卫生,做好预防   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消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冬春季节应勤换衣被,经常开窗通风,在“流脑”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外出要戴口罩,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幼儿园、学校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用0.3%的呋喃西林或2—3%的黄链素溶液滴鼻、喷喉,每天2次,连用3天。中草药用藿香、佩兰、板蓝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一旦发现流脑病人要立即隔离治疗。通过多年观察,流脑菌苗保护率为80%以上,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接种,注射吸附流脑菌苗。菌苗应用于6个月—15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月龄开始,6—12月龄婴儿用30mg剂量,初免2针,间隔3个月,在2、4、7、10岁龄时用此剂量各复注射一针,初免及复种均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

TOP

抵抗流脑ABC

  最近,各地传出流脑的疫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有孩子的父母亲。有一些读者来信询问什么人最有可能感染流脑,怎样早期发现流脑病人;还有人问流脑疫苗应该怎样注射。在这里,我们请有关专家回答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   A 5岁以下儿童最易感   由于人群对脑膜炎双球菌普遍易感,所以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流脑。不过,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从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年人则已在多次流行过程中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相对而言儿童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流脑全年均可以发病,但又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其中3月至4月为高峰期。人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新的易感者的逐渐增加,使得流脑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有一次小流行,7~10年有一次大流行。但目前由于人群普遍接种了流脑疫苗,这种周期性已不明显。   B 及时发现谨防病情恶化 流脑的发病很急,如果注意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发病迹象。例如有些孩子感染了病菌之后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婴幼儿可能有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表现,还有些患儿的皮肤、口腔黏膜或眼结膜等处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家长若发现孩子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带其去医院请医生诊治,以防病情发展恶化。   C 免疫程序各地可以不同 预防流脑的关键措施,一是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对其进行隔离治疗,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应观察7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在发生流脑的地区,儿童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同时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二是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及时给孩子接种流脑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同地区的免疫程序有可能不同,各地区的卫生防疫部门会根据本地区疾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当地的免疫措施。以北京地区为例,注射流脑疫苗的程序是:6月龄至3岁的婴幼儿基础免疫注射第一针,第二年加强免疫注射第二针。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若某地流脑发病超过15/10万,可以视为流脑开始流行的信号,须进行大规模应急接种。        小常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多少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颈项强直,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若救治不及可危及生命。

TOP

流脑的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史   冬春季节和流行地区内,儿童患病者最为多见。有些患者在发病前7天有明显密切接触史。   二 临床表现    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加重。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唇周及指端青紫、唇周单纯疱疹。    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或惊厥。    皮肤、粘膜瘀点典型或融合成瘀斑,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脉压差缩小。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常凝视。    呼吸快慢及深浅不均或呼吸暂停。    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常见高热、呕吐、嗜睡外,还多见极度不安与惊厥、拒乳、尖叫、腹泻、咳嗽,双目凝视、颈项强直和布氏征阳性,其他脑膜刺激征可能缺项。前囟闭乾多见隆起,呕吐频繁而失水者也可出现囟门下陷。   三 实验室诊断   血象: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最高可达4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   疑为流脑者应做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CS)压力常增高达1.96kPa以上;典型病例CS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质显著增高,可达1-5g/L;糖量常低于2.22mmol/L,氯化物也稍降低。CS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从病人CS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流脑。   从病人急性期血清或尿或CS中检测到流脑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以PCR检测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CS中流脑的DNA特异片段。 

TOP

“流脑防治”详实资料

  作者简介:魏承毓,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国家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常务理事、旅行医学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总编辑、国际流行病学协会会员。   节选:   1 2 脑膜炎双球菌的血清群及菌群变迁    1950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命名委员会曾讨论,决定根据群特异性荚膜多糖体(CPS)的不同将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D4个群,1961年在荷兰又发现3株新血清群,暂称为X、Y、Z群,1968年又发现3株新血清群,命名为Bo、29E、W135,后又发现Bo群与C群有相似之处。目前国际上将流脑菌共分成13个血清群,即A、B、C、D、X、Y、Z、29E、W135、H、I、K、L群等。1974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采用凝集吸收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确定了我国脑膜炎双球菌的7个新血清群,并用此新血清群标准诊断血清,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菌群分布的调查,目前已肯定我国脑膜炎双球菌共分11个血清群,即A、B、C、1889(Y)1、1890(H)、1892(29E)、319(W135)、1486(I)、1811(K)、1916(X)。可能还存在其他新的血清群。此外,还对各群脑膜炎双球菌进行分型。例如用细菌素可将B群分为32个型,C群分为11个型等。关于菌群的变迁方面,根据国外报道,脑膜炎双球菌是不断变迁的。例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流行菌群为A群。1942年后A群逐渐减少,B群逐渐增加。1964年后A群病人绝迹,转为B群占优势。1967年后C群增多,至1968年C群已成为主要流行菌群,而B群少见。迄今美国仍以C群为主,B群只占一定比例,A群少见。而非洲及中东各地近年来仍然是A群菌引起严重流行。我国从1966年以来绝大部分地区的发病主要为A群。但个别地区报告B群有上升趋势,如1974年福建省曾报告从流脑病人分离的8株菌中,有6株是B群,C群和A群各占1株。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流脑的流行总与人群免疫水平及菌群或型的变迁有关。有人报告,在流脑流行时往往只由1个主要血清群引起,而在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时,则可有数个菌群同时并存。 ... 3 流行特征 3 1 流行概况 流脑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也是一个世界性疾病。我国近几十年来大约经历了数次大流行,如1937~1938年、1948~1949年、1959~1960年、1966~1967年及1977年等,均发生过流脑大流行。从国外流行情况看,在一般交通便利的城镇居民中大约每3~5年出现一次小的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的流行。美国1915~1947年流脑发病资料亦表明3~5年一次小的流行,8~10年一次大的流行。了解此种规律性对于预测流脑流行和流脑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流脑发病差异很大。一般大城市发病较少,中小城市、城镇发病较多,偏僻农村、山区如有传染源介入,则常引起暴发性流行。我国自1967年发生流脑较大流行后,一度曾出现下降趋势,但1974年以后似又有上升势头。但总的来看依然是3~5年出现一次小的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的流行,而且同一地区各地发病也很不平衡,即使在散发发病水平,亦可出现局部流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发生35万例以上的流脑病例,以非洲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亚洲,中国属于亚洲高发国之一。非洲的布基纳法索自2002年1月1日至4月28日已向WHO报告了11899例病人,其中1368人死亡,病死率11 5%,尼日尔截止到2002年4月21日,已向WHO报告3518例患者,其中308例死亡。埃塞俄比亚自2001年9月暴发流脑至2002年4月3日的半年时间内,已向WHO报告流脑3540例,其中166例死亡,病死率4 7%。据该国卫生部透露,全国约一半人口面临感染的威胁。加纳自2002年1月1日至3月31日的3个月中,已向WHO报告1407例患者,其中190例死亡,病死率14%。多哥在2002年1月日至3月7日的2个多月内,已向WHO报告发病589例,其中95例死亡,病死率16%。从上述诸国的发病近况,已可见其严重程度了。我国流脑的发病与死亡水平虽较既往有明显下降,但总的趋势仍不容乐观,1995年报告6167例,死亡371例,病死率6%,1996年与1997年情况相近,发病与死亡率分别为6167例、4979例与344例及291例,病死率分别为5 6%和5 8%。 3 2 年龄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5岁以下为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各年龄组人群免疫水平不同,发病的年龄分布也可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某市非流行年0~4岁占66%~88%,5~9岁占6%~16%,而流行年0~4岁只占33%,5~9岁占35%,说明流行年高年龄组儿童和成人发病率升高,可能是由于菌群或型的变迁以及易感人群的积累所致。由于婴幼儿流脑发病率高,病死率亦高,故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3 3 季节分布    从多年来国内外资料分析,流脑发病季节总是基本一致的,较其他传染病都稳定。一般自头年7月至次年6月划为流脑一个流行年度,共分4个时期:间歇期(或称稳定期)7~10月、流行前期(或称先兆期)11~1月、流行(或称高峰期)2~4月、流行后期(或称下降期)5~6月。每年流行期(2~4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0%~90%,其中3~4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43%~63%,且流行程度不同的年份,流行期病例数比重亦不同,流行年此时期的病例数比重远较非流行年为多。例如某地1967年为流行年,该年流脑发病率为349 85/10万,2~5月病例数占全年93 8%,1962年为非流行年,该年发病率为0 87/10万,2~5月病例数只占全年56 1%,因此,流行年病例数的增多主要是在流行期,压低流行高峰对于降低流脑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

TOP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研制及应用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新近研制成功并生产的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双价多糖疫苗,于2001年12月份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该疫苗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独立开发和生产,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目前在国内独家生产。本品系用A群及C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培养液,经提纯获得A群及C群多糖抗原并加入适宜稳定剂后冻干制成的多糖疫苗,该疫苗的质量标准完全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规程》的标准,并且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其质量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程的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   1. 菌群漂移现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引发流脑的病原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A、B、C、X、Y、W135 等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病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由不同的菌群交替轮换所引发,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目前非洲、中东等流脑高发区主要由C群引起;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以A群流行为主,但近年来由C群引起病例时有发生,局部地区还发生爆发性流行,病死率极高。   2.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每年在冬春季流行,发病常在3、4月份达高峰。在一定周期内出现流行高峰,我国有记载共发生5次全国大流行,分别出现在1938、1949、1959、1967及1977年,即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3. 侵害人群广   流脑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主要侵害对象为儿童及青壮年,且成人的病死率高。   4. 耐药株引起的流行使临床治疗十分困难   由C群引起的局部流脑流行主要由耐药株所引发,治疗流脑的特效药磺胺类药物很难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病死率的升高。   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策略   由于脑膜炎球菌菌群的漂移现象及流脑周期性发生流行的特点,以及侵害人群广及耐药株引起的流行使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佳策略是采用多价多糖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国外发达国家使用的主要为A+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135四价疫苗。国内自80年代初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至今,A群流脑球菌引起的疾病已很少见,由于近年来C群在国内引起局部爆发性流行且病死率极高,国际上近年的流脑流行也主要由C群引发,改革开放后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由国外传入而引起流行的可能性也同时存在,因此使用A+C群流脑多糖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十分必要。   三、国内外研究及生产现状   69~70年美国首先研制出A群和C群流脑多糖疫苗,经在美国、埃及等地的现场试验证明保护率可达89.15%, 随后制备出A+C群流脑多糖疫苗。1984年Ambrosch等制备出A、C、W135和Y群四联流脑多糖疫苗, 经证明使用后各群的血清阳转率分别达到92.5%以上。目前欧美各国主要使用A+C群二联多糖疫苗。我国于80年开始生产A群流脑多糖疫苗并广泛使用至今, 预防效果可达90%左右, 极大的降低了流脑的发病率。   我所于1994年立题开始进行A+C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研制,1994-1998年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1998年11月通过了新药临床研究的审评;1999年12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临床观察批件;2000年12月该疫苗的生产车间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认证并获得证书;2001年3月通过了新药证书的申报及进行生产的申请;2001年12月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该产品于2002年3月开始上市销售。我所为在国内首家研制成功该药、首家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的单位,目前是唯一在国内获准生产该疫苗的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专家和采购专家今年6月到我所对该药的研制过程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现场考核和评估,认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目前世界上可大规模生产这种疫苗的两个厂家之一(另一为法国巴斯德-梅里厄研究所),并将该疫苗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清单,出口前景非常广阔。   四、"兰生"牌A+C群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特点   1. 有很好的免原性(保护效果)及免疫持久性   经过Ⅱ-Ⅲ期临床观察,2岁以上儿童接种1针后一月的血清杀菌抗体阳转率,抗A群脑膜炎多糖球菌为96.59%,抗C群脑膜炎多糖球菌为92.15%;免后一年的血清杀菌抗体水平(阳转率),抗A群脑膜炎多糖球菌仍可达到90.91%,抗C群脑膜炎多糖球菌可达到90.08% 。2岁以下儿童接种1针后一月的血清杀菌抗体阳转率,抗A群脑膜炎多糖球菌为68.60%,抗C群脑膜炎多糖球菌为69.77%;免后半年的血清杀菌抗体水平与免前仍有显著性差异。证明该疫苗是有效的并且有很好的免疫持久性。   2. 有很好的安全性   经过Ⅰ期及Ⅱ-Ⅲ期临床观察共有428名9月龄到13周岁儿童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其中只有3名儿童在接种后出现发热反应,且反应在接种后48小时自行消失,经跟踪观察未出现长期的不良反应,证明该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到目前为止已使用200多万人次,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进一步证明该疫苗是安全的。   3. 质量标准高   该疫苗的质量标准完全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规程》的标准,并且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其质量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程的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 生产标准高   该疫苗的生产车间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证书,生产厂房及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标准,整个生产过程完全按照GMP的要求进行。该疫苗的单批生产规模达800立升,培养工艺及多糖纯化工艺均为我所独立创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单位产量高、纯度好。   5. 使用方便   一针免疫后即可获得很好的保护效果,保护效果可持续3年。   五、社会效益及疫苗使用情况   1. 社会效益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有效的预防由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我国自60年代以来流脑的的流行主要由A群脑膜炎球菌引发,国内于80年代初研制出单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并迅速推广使用,近年来由A群脑膜炎球菌引发的疾病已很少见,但由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疾病明显增高,局部地区发生爆发性流行。2002年1-3月广西局部地区发生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爆发性流脑流行,病死率很高,经紧急接种我所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基本遏止了该地区的病情。目前该疫苗在我国已开始大面积使用,并且可能全面取代目前使用的单价流脑多糖疫苗。将会对预防由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使用该疫苗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很难用货币价值来衡量。   2. 疫苗使用情况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2002年3月份正式投放市场至今已累计使用5000万人份,除北京、上海、天津、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未使用外,该疫苗的使用已覆盖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安徽疫情发生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紧急向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订购疫苗用于应急接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