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消逝的奶香(倒退的标准如何让一个行业疯狂)
  
|
重温历史你会想到什么? 当时光的镜头回放到2003年至2004年3月阜阳颍东区农村的几个场景,你会看到那里四个活生生的婴幼儿,只因食用了浙江省苍南县圣宝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品贝贝婴儿1段奶粉”,便出现了脸肿、呕吐、头大、肚子大、烂眼、发热、腹泻、腿细站不稳的营养不良综合症,以致有的在救治过程中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惨痛后果。阜阳群众能够揭露出“奶粉事件”,与消费的警惕性有关。他们通过投诉、辨别和交涉,才揭开了震惊世人的“假奶粉事件”。应当说阜阳受害的百姓,通过劣质奶粉事件的爆发,为今后市场经济秩序的更加规范,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当社会同情阜阳群众的同时,也应感谢阜阳百姓据理力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为何会出现这么多违规现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营养处法律官员大卫·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管理办法尚存在很多弱点和模糊不清的地方;中国实施管理办法的部门责任不清;缺乏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缺乏对条例的理解和解释条例的相关专业人员。” 事实上,除此之外,我们还缺乏的是,严格遵守和坚决执行的问责和惩处机制。“事后”,我们真正应该问责的是谁?到底应如何处罚?当然,我们最好能在“事前”就避免一系列悲剧或违规事件的发生。 戴耀华女士告诉记者:“在巴西、越南、老挝、孟加拉、印度这些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婴儿食品的厂商就不敢这么做,因为他们政府在这方面管理得非常严格。但在我国,厂商就敢。为什么?” 为什么?也许答案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政府现在能对此事足够重视,并且采取更为坚决的措施,对违规者予以坚决的处罚,也许,现在作为冰山一角的“安徽阜阳”事件,未来会成为凤毛麟角。 |
|
|
|
|
|
|
  
|
2004年4月以来,全国质检系统开展了以奶粉为重点的食品专项整治部署,集中开展了监督抽查、无证查处、打假治劣行动。全国496家奶粉生产企业全部接受了检查,30起涉嫌犯罪的已由公安部门立案,34个制售假冒伪劣奶粉的黑窝点被取缔,54家生产劣质奶粉的企业被列入首批“黑名单”。
这54家企业生产的劣质奶粉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规定,蛋白质含量最低的仅有0.4%(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低于10%)。目前,这54家生产企业已被责令停止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制假原料及产品已被质检部门查封,30家移送公安部门立案调查,10名涉案人员已被刑事拘留,5名企业法人代表被通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