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典型学生群发性癔病三例进行分析,均有明显诱因;临床表现类似,以主述症状为主,基本上无有意义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学校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先入为主、反应过度、调查方法简单是导致学生群发性癔病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力度,研究突发事件处理技巧,尽量刨造一种能减少心理应激的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置;癔病;预防 近年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学校发生的群发性疾病处理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处置不当,导致学生群发性癔病时有发生,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以及案件的处理造成较大影响。探讨学校突发事件处理技巧,提高相关部门、学生、家长和老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很有必要。 1 材料和方法: 1. 1选取2001年以来重庆地区和已报导的其他地区的几例典型群发性癔病为研究的基本资料. 1. 2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原理对导致群发性癔病病因(暗示因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学校突发事件处置技巧。 案例1 2002年9月7日晚,重庆某乡中学发生疑似水源性食物中毒,首发病例为饮用河水7小时后听说上游1公里处有人毒鱼并有死亡而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乏力,以后在全校初高中各年级中陆续出现类似症状病例,发病持续7天,累计发病171例,除2例低热(38.1℃、38.2℃)外,均无有意义体征。实验室检查患者血样、河水及校内锅炉水样(来源于河水)甲氰菊酯全部为阴性,发病者除自述饮用或可能饮用过河水,无其它共同进餐史,发病情况与是否密切接触或控制病人无关,住院病人经静滴糖盐水和抗菌等治疗后1-2天恢复健康,部分病例仅经静滴糖盐水暗示治疗即恢复健康,最短病程为4小时。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通知禁用河水,鉴于发病人数不断增加,9月11日宣布停课,停课后发病继续,并于13日出现第二个高峰,经复课、向学生和家长宣布检验结果后发病停止。 案例2 2001年10月12日,浙江某小学学生因饮用桶装纯净水而引发群发性癔病,首发病例在饮用桶装纯净水后听同学反应水有大蒜样异味并得到老师证实后发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无呕吐和腹泻及其他有意义体征,以后陆续有同班和相邻班级学生发病,发病最短潜伏期为5分钟,最长为8天,事件发生当日学校即更换了纯净水,但发病一直持续到10月20日,累计发病67人,事件发生后老师和诊治医生认为此次发病是由有异味纯净水引起的,少数老师采用提问方式统计发病人数,经实验室检测纯净水中致病菌和化学毒物没有阳性发现。 案例3 2003年4月9日,重庆某小学课间加餐饮用学生奶,品种有巧克力、草莓、香蕉、鲜牛奶等,个别学生半小时后出现不适,引发性癔病,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腹痛,1人呕吐,2人发热(分别为38.1℃、39.0℃)。实验室检查未检出常见化学毒物,小鼠灌胃未出现异常。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通过校内广播通知"牛奶有毒,立即停止食用",并由老师提问,学生举手统计各班发病人数,累计发病100余人。 2 发病特点 2.1 上述三个案例均有明显诱因(听说饮用河水上游曾经毒鱼且河中有死鱼老师证实纯净水中异味、花色奶饮用后个别学生出现不适)。 2.2 每一事件发病者临床表现类似,以主述症状为主,基本上无有意义的体征(个别病例出现发热可能是患有其他疾病表现的偶合),而潜伏期、病程、及流行病学不具备常见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的特点和规律,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2.3 均有不当处置造成直接或间接不良暗示过程,发病消长情况因暗示的存在与消除而发生改变。 2.4 发病以未成年学生为主。 3.不当处置 2.1先入为主。3个案例都表现出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第一反应为食物中毒,全力追溯共同食物,锁定某种食物为致病因素,并在以后的各项措施中围绕食物中毒草的方法开展工作,忽略追查发现其他原因。 3.2反应过度.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是很必要的,但在上述几例中,发病者病情都不很严重,此时采取停课、广播通知等方式过分渲染事件的严重性,对学生产生间接暗示。 3.3 调查方法简单.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特点, 普遍存在敏感、偏激、从众心理,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举手、提问等方式调查统计,往往使学生对号入座,产生自我暗示或同学间相互暗示。 4.分析与建议 癔病是由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精神障碍。学校人群集中,发生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可能性随时存在,控制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方法不当,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敏感、偏激、从众的心理特点极易导致群发性癔病发生。从介绍的三例案例发病特点情况看,诱因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避免的,但是不当的处置方式对事件的发展不仅没有起到控制的作用,相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学生健康、病因调查分析、法律责任追究等增加难度,使简单的事件复杂化。笔者建议: 4.1 学校应该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力度,建立高层危机管理体系,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或召开会议,分析学校存在的可能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加以解决。 4.2 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预警报告体系,当各种危险因素出现时,学校最高管理层能够在最短时间获得信息,按照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使事件发展程度最轻微,影响最小。 4.3 学校领导、教师、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救治人员、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专业机构现场工作人员应熟悉癔病、常见传染病、常见中毒的一般表现,掌握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程序,研究处理技巧,学校应尽量创造一种能减少心理应激的环境,如语言、表情、措施等均应恰到好处地掌握,尽量减少人为的精神因素影响,预防癔病发生。 4.4 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应激反应,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意志坚强。
作者及单位: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0042 杨小玲 苏瑛 来源:《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年3月
转载自: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ttp://www.wzcdc.net/read.asp?id=1641
支持
欢迎光临 疾控家园 (http://cdcman.cn/)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