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央视国际:近四成患者不就医降低社会免疫力

[转帖]央视国际:近四成患者不就医降低社会免疫力

卫生部12月2日上午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四成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

目前,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为47.5亿,比1998年减少了5.8亿人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却出现了看病人数减少的状况,原因何在?看病人数的减少意味着什么?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说明看病贵是阻止公众进入医院进行有效治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医院的乱收费得不到遏制,“以药养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是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各级政府对医院的投入,1997年财政投入只占医院支出的3.84%,2000年财政投入只占医院支出的5%,目前全国医院从财政获得的部分,平均大约只占医院支出的6.2%。医院要生存发展也就陷入了“以药养医,向患者要效益”的怪圈,“开大方”、“开花方”也就不难理解。出售药品几乎是所有医院主要的收入来源。对这些原因都不可等闲视之。

看病人数的减少说明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严重的软肋。目前大约76%以上的全国人口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自费看病的费用占私人健康支出中的将近80%,而与此同时,1990-2000年间,医药费用增加了8-10倍。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只有0.62%。在笔者看来,近半数患者不就医严重降低了社会的免疫力。疾病带来贫穷,也将加剧贫富分化。疾病摧毁了人们的身体,使得人们失去了工作能力或是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儿童可能为了挣钱给家庭成员看病,根本就得不到上学的机会。疾病或营养不良影响到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效率,也影响到成年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兴趣。沉重的医疗费用减少了家庭的储蓄,影响到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最终又减少了家庭的人均收入。这种“贫穷—疾病”的恶性循环毁掉了很多家庭对生活的希望。城市和农村人口在医疗保健体制下存在巨大鸿沟,偏远的西部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而那里的7个省和自治区只获得了5%的医疗保健经费,1/4左右的医疗保健经费向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富裕地区倾斜。

从公共卫生体制的历史演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公共卫生的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政府的介入,而政府之所以愿意介入公共卫生体制,一方面是因为福利国家的出现提高了公众对公共健康的需求,政府为了提高其合法性,必须不断增加对公共健康的供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共健康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提高了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提高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首先必须在公共产品的框架秩序内,对公共卫生的各项内容仔细进行厘定,哪些是需要政府出资、政府承办的;哪些是需要政府出资、民间部门承办的;哪些是需要民间部门提供,但是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扶植的;哪些需要加强政府管制的,哪些是需要放松政府干预的。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增强整个社会的免疫力,也才能建设一个开放的社会。(朱四倍)(完)

我心飞翔,遨游天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