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让公共卫生体系更能保障健康

让公共卫生体系更能保障健康

2005年02月22日 05:02 深圳特区报

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

名词解释:公共卫生体系是指在一定权限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的总和,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从广义来讲,公共卫生涵盖了“大卫生”的整个范畴,与百姓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关乎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已为各级政府和老百姓意识到了。非典过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圳更是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重要内容,打算投入数十亿元,用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与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

深圳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基层卫生体系、健康教育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

提高应急和疾控综合能力

非典过后,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依然严峻,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如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流感等时有局部暴发,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疾病控制压力日益增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而目前,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及技术支持不够完善,快速、准确、高效、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尚不健全。

提高应急和疾控的综合能力,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尽快完善应急指挥协调系统,配备专人专管的应急机构,成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事件的危害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二是修订和完善现行的应急事件管理制度和处理机制,重点加强重大和不明原因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是政府要保证投入,建立SARS及其它化学和生物快速诊断系统,配备应急车和相应的检测设备。四是在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控上,需要社会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卫生部门外,政府各部门都要主动参与、配合,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发展基层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还是始终跟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市卫生资源总量相对短缺。据统计,我市每千人口设置的病床数为2.44,而全国城市平均为3.42;我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为1.69,而全国城市平均为2.08;深圳的病床使用率为84.1%,全国城市平均为65.3%。而这其中基层卫生发展又相对更为滞后。

基层卫生发展的滞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不足;二是力量薄弱。客观地来说,目前我市存在着重视医院建设、轻视社区卫生建设的现状。资源不足体现在低端医疗供给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市门诊服务尚有500多万缺口,其中龙岗、宝安等地医疗资源区域分布更是不足,劳务工就医存在困难。力量薄弱体现在:社康中心主要是防疫和保健的功能,经济效益相对差,再加上人员编制往往无法落实,难以留住医疗人才。医疗力量薄弱,老百姓普遍不信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因此也造成大医院严重超负荷的情况。

加大基层卫生的发展对于保障深圳市民的健康,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着关键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有几方面文章可做:一是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协调,培养、壮大低端医疗市场。如在社区规划发展中,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列入配套设施范畴,解决业务用房,同时在人财物上进行倾斜,吸引更多医疗人才留在社区,提高诊疗水平。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级医院的定位,从软硬件方面有目的地引导市、区高等级医院向市级医疗中心和区域医院发展;而基层医院则下大力气在增强辖区范围内常见病的诊疗能力和对区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技术、管理的指导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扩大覆盖面。三是加大基层多体制办医力度,对有利于解决劳务工医疗保健问题的医疗机构要适度放开,鼓励办医。

培养“拳头产品”让老百姓看好病

在深圳看病的患者常有这样的疑问,深圳各个医院似乎什么病都能看,但是能叫得响的名院、名科、名医却寥寥无几。目前各医院发展“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医院的发展缺乏专科优势,各级医院功能定位也不是太明确。

这个问题几年前也引起了深圳市卫生局的高度重视,在我市启动了重点医学专科建设和名医工程,目前全市有42个重点专科。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重点医学专科有了发展,但是步伐还是太慢,只有深圳市中医院中医肝病重点专科、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重点学科等几个屈指可数的专科在全国领先,绝大部分的重点专科还难以叫响,一些专科甚至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

要让市民在深能看上病,更要看好病,发展“拳头产品”对于带动和提高我市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深圳灵活的人才机制曾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的动力。在医疗界的学科发展上,也可以加以借鉴,揽才的力度更大些,促进学科发展的政策更有力些,在用人机制上深圳可以步伐更大、更活些,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医学精英落户深圳。

政府投入天平要倾向“防病”

合理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是以健康为主导,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基础。但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体系,却是以疾病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重治轻防。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分析,1份健康投入能产生6倍的经济效益。我市近年虽然也重视健康教育、基层防保的投入,但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还是很大。

政府在财力和人力的分配中,应切实扭转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要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预防保健项目倾斜,全力保证好这部分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方面则应鼓励医院更多地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

http://www.zb00.com/news/2005/0222/szylbj05022204.htm

我心飞翔,遨游天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