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讨论] 如何帮扶基层医生

[讨论] 如何帮扶基层医生

一位基层医生称自己是无奈基层的无助医生,社会对基层关心得太少了。在国外,很多优秀人才愿意去社区诊所工作;而在国内,基层却成了大家迫不得已的选择。其实,基层是我们预防保健工作最重要的阵地,也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基层医生表示,他们最渴望的学习方式还是到上级医院进修。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让他们接触到新技术这颗“火种”,他们的医疗技术一定能赶上去。政府、社会、医疗机构也都为帮助基层医生做过不少事情,甚至出台过一些强制性政策,但是从医生们的反馈来看,有的效果并不好,有的没坚持多久最后不了了之。可见,帮扶基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基层医生整体的技术水平绝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的。本期话题邀请各级医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希望这些话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为基层医生制定出最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也希望唤起更多的人关心基层医生。

这里是一些同志的心得,摘录在此,跟大家讨论,本期话题邀请各级医生说出自己的真

实经历和想法!

 现状篇   我与村医相处20天   作者:何兆文医生 2005年元月,我作为国内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到黄土高原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负责调研所驻村庄的疾病情况。由于住在村医家, 较为直接地了解到了基层现状。   输液床就是晚上我们睡觉的土炕 住村医那儿,首先要搬家。当我把行李搬到他家——也是这个村 惟一的诊所后,发现一位患者躺在炕上输液,输液瓶挂在煤炉烟囱上 方。屋内东西不多:一个药架子,摆着中成药、西药,看上去还算齐 备,一次性注射器等也堆放在那里;一个柜子,柜面上有一出诊包, 一台血压计,一个听诊器,还有两个铁饭盒,是装注射器的。其余的 就是一些生活设施。   到了夜里,我借着月光,从山间小路回到村医家。村医很热情地 又是泡茶又是给我弄馍馍,借这个机会我们聊起来。从此,夜谈会也 成了我跟这位长辈每天必做的事。聊完,我们就在患者的输液炕上睡 觉。说实在的,我很介意这样,但是也没有办法。大年初二我还是病 倒了。   村医每月工资15元 卫生局里在册的村医每个月工资才15元,再加上在规定范围内允 许拿到的药品回扣,每个月一共约挣50~80元。换句话说,村医这个 职位其实是兼职的,务农才是他的正职。正是由于工资低,门槛相对 比务农又高,稍微有点能耐的人不愿当村医,而宁可进城打工去。所 以村医多次跟我谈到后继无人的问题。   信息渠道单一 信息不畅   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流脑疫情情况,我通过收音机知道后赶紧告 诉了村医。由于平时他没空看新闻,村子里也没有订报纸杂志,更没 有电话,对外的联络相当原始——找熟人捎信捎话。所以他不知道外 界的情况也就容易理解了。   我很想向大家宣传一些预防流脑的知识,但是学校的喇叭没有麦 克风,当地一所宗教学校有喇叭,于是我征得宗教首领的同意后,给 大家上了一堂传染病预防课。   条件很有限 贫穷是关键   我在村子里头做调研的时候,主要关心肺结核和乙型肝炎的情况。 对于肺结核病人,应该采取隔离措施,可是当我走进农户家时才发现 自己太理想化了。一家人住在一个不大的窑洞里头,里面有一股浓重 的泥土和化肥的味道,让我窒息。一看才发现半边床上堆放着化肥。 连睡觉的地方都被占用,何谈分居?再一询问,发现许多人根本没有 钱看病,长期咳嗽也从不去看病,加上保守,一般女患者都很少去找 男村医看病,更不要说妇科病了。所以当地县卫生局外援办有相关国 际组织在试点村搞培训女村医的学习班时,受到极大的欢迎。   可是如何才能保证水源不被污染?如何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呢?这 些基本的公共卫生问题很难解决。一位同事告诉我,村医在用那把全 村惟一的镊子给那么多人压过舌后,每次所做的消毒也就是随手拿块 布认真地蹭干净。我和村医谈起这个问题时,他表示没有办法。据了 解,当地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左右,而且非常缺水。   村医不知道哪里有培训   村医其实也很好学,有患者来看病时,他总会问我的意见。最有 趣的一次是,我在看村医配药输液,他看我看得入神(其实我是在思 考如何能不这样“有菌”操作)便问了句:“小何大夫,你是不是很 看不惯我这样没有无菌意识啊?”我笑了,说:“我是很看不惯,可 是又能怎样呢?换了我是村医,可能比这样更加有菌!”全屋的人听 了都哄堂大笑。我问村医有没有受过相关无菌操作的培训,村医告诉 我,除了上世纪90年代(也许是80年代,他记不清了。)注册的时候 参加过一次考试外,他再没参加过任何培训。虽然他也想学习,但不 知道到哪里培训,找谁培训。   村医其实责任重大,他要负责这个将近1000人口的自然村的内、 外、妇、儿、接生、疫苗接种甚至传染病报告等等预防保健医疗工作。   基层真艰苦   作者:辛新医生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去的是一个十分简陋的乡镇医院,医院只有四五个全科医生。 这个乡镇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最最贫困的乡。冬天到了,乡镇医院 里一片寂静。   病人很少,我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宿舍里烤火看书。突然有一 天,院长跑到宿舍,急急地说:“辛大夫,我的侄子肚子疼,你给看 看,好几天了,我觉得是阑尾炎,一直输青霉素,可是越来越重。”   我去看了看,是十分典型的阑尾炎,并且很可能已经化脓了。于 是,我告诉院长:“一定要手术了,否则要是等阑尾穿孔就十分麻烦 了。”   我告诉他,在城里医院做阑尾手术,一般情况把所有的费用加起 来要1500元左右。院长告诉我,病人就是把家卖了,也值不了2000元。 他恳求我:“辛医生,要不我们就在乡医院给他做吧,这件事还要麻 烦你。因为我只是在城里实习的时候见过阑尾炎手术。”我答应了他。   可是,等到做手术的时候,我却傻眼了。请大家看吧:手术室的 窗户破乎乎,不停地进风,只靠一个破炉子取暖。等我开了腹才发现, 好惨!钳子大部分是掉牙的,合不到一起。亲爱的院长不只是不会做 阑尾炎手术,连打结缝合都很成问题。   最后,我们两个不管怎么说,用了近一个小时给病人做完了手术。 幸好病人恢复得倒很理想。   平时,我们大医院的医生总是说自己多么的辛苦,医疗风险多么 的大,赚的钱太少。可是,我们要是和这些基层医生比一比,我们是 不是应当反省一下呢?   最大的困惑是得不到信任   蓝云医生:现在病人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对权威敬畏的思 维惯性使他们却盲目信服大医院和所谓的专家。一个农民到了城市医 院总是小心谨慎,对大夫说的话坚信不疑,但对本村的赤脚医生甚至 是县医院的诊疗却总是半信半疑。我在临床上就经常碰到农村来的病 人拿着本村医生开的药问我,这些药对不对,或者说这些药对病人病 情有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我的一句话就有可能造成轻者邻里纠纷,重 者闹上法庭的后果。   李毅医生:我曾治疗过一个病人,她每次到我这里看完后就要到 城里大医院再看一遍。发现我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和大医院一样后,她 又回来找我。这样反反复复多次,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最后她对我说, 过去你们不规范,现在你们比较规范了,但还不是很到位。你瞧,基 层医院要赢得病人的信任有多难!   缺乏学习氛围留不住人才   作者:周岛医生 我是在一级医院工作了7年的医生,不过有差不多两年时间在外 面进修,本来还想去进修儿科,但院长不同意。我在单位主要是做外 科,但其实什么科都要懂,内、外、儿科,甚至五官科,典型的“万 金油”,样样懂,样样不精。进修了这么久,当然是单位里绝对的主 力了,但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想尽办法争取去上一级的医院。对我 来讲,最看重的东西是学习气氛,大医院学习机会远比基层医院多得 多。我们这里的医生,下班后除了与麻将为伴,别无去处。而我进修 时的医院,年轻医生个个夹着书本去看书。不学习,学习机会又少得 可怜,基层医生的知识当然越来越陈旧。   想法篇   再不愿回到基层   龙医生:我曾经将我的青春时光献给基层,应该说那里有我的师 长、同事和朋友,但如今,我毅然地离开了那个地方,而且不想再回 去。   当时那家小医院的领导虽然总是将“业务是医院的本钱,是医院 的生命”挂在嘴边,但却很少为营造学习氛围努力过。图书馆里的杂 志稀稀拉拉,且多年没换过。一个科的主任在当上领导后,前前后后 至少有10~15年没有进修过,平时更别提看书了。后来我考上了研究 生,并在一家大医院工作。原医院干三个月还没我现在干一个月的收 入多呢。最重要的是,大医院硬件条件好,诊治水平高,更有利于医 生的发展。   下基层成了走过场   亦一医生:我原来工作的医院规定,凡申请晋升职称(主治以上 )的医师都必须下基层。当时,很有一些人有怨言。有些人说,这只 是走过场,基层连一些基本的器械都没有,我们去了根本无用武之地。 有的医生下去后,经常偷偷跑回来,更有甚者,个别医生根本就没去, 让基层开个证明就算完成任务了。   我认为,医生不愿下基层除了因为怕耽误时间外,可能也有生活 上不方便的原因。快要晋升的医师大都有家,担心家里的事情不好安 排也很合理。   高佩林医生:我实习的那家医院有这样一个规定:主治医师以上 必须到基层锻炼一年,否则升副高免谈。好多主治医师是抱着无可奈 何的心情,全当休假下去的。真到了基层,很多事情他们做不了。大 医院医生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越来越精,到基层却什么都要自己搞定, 确实是有点难为他们。基层医生也把他们当成专家,天天喝酒娱乐。 下基层成了走过场。   大医院的医生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作者:陈风医生 我是一名妇产科主治医生,曾于一家大型三甲医院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到一家三乙医院工作,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病人。   我认为,上级医院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缺陷,例如对于一 些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往往比不上基层医生。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 三甲医院的住院医由于医院的内镜开展非常普及,以至于不会开刀处 理膀胱内结石。还有,我们小一些的妇产科医生不会拉臀位,不会拉 产钳,不会用胎头吸引器。因为来医院分娩的大多是城市妇女,稍有 问题都采用剖宫产,以至于没有机会学习拉产钳。而乡镇医院则不同, 产妇比较耐受,经济比较困难,好多都是宫口都开大好几指了,胎头 已经很低了才往医院赶。所以基层医生处理各种分娩的机会比大医院 多得多。从这点来说,下基层是件好事。   另外,基层病人淳朴、贫穷,耐受力极强。接触过这些病人,就 能明白我们普通的一顿宴席有可能使一个因贫穷无法看病的子宫肌瘤 患者得到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就会在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时候首选青 霉素而不选择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抗生素。有时看到身患重病却因经济 原因无法医治的患者,心里真的非常难过。所以我认为下基层是辛苦, 但是可以使年轻医师更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更能替病人着想。   短短几个月的下基层锻炼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我们科室每 年的下乡体检都会使很多不知道自己有病的患者发现疾病,及早就医。   帮扶篇   帮扶别做表面文章   作者:韩运医生 我在省城一个三甲医院工作。我们医院有一次正月十五下乡义诊。 那叫什么义诊,就是一群人在寒风中发抖,药说是免费的,其实根本 就没有多少。上午10点才到,下午3点收队,中间还在当地医院大吃 一顿,场面很大,也很热闹,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多,实际帮助较少, 为当地医院挣名,对当地病人无用,不实际,也不实在。   说到下基层,倒也有过一次。每天拿着不少的工资,说是指导人 家看片,其实自己心里都没底儿。不过在那里呆了一周后才知道,当 地水平确实比较差,但自己年轻,不好意思指导人家看片,人家也不 好意思请教,就这样大家都有点尴尬。所以每天就看几张CT片,然后 就无所事事。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带着我玩。最终我选择呆在房里看电 视度过每一天,直到两个星期结束。   建立上下级沟通渠道   蓝云医生:我现在在县医院工作。我认为,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 医生诊断、治疗做评价应该很小心,最好不要在病人和家属面前讲。 事实是经常有出去看过病的病人,回来说外边的医生如何如何说了, 你们用错药了、治错了等等。很多时候说得并无道理,因为病情是在 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原则错误,治疗方法、用药也可有所不同,不 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价。这样的结果只能增加医患纠纷, 增加上下级医院的误会和矛盾。   其实我们很欢迎上级医院的诊治信息能反馈给我们,这也是提高 诊治水平的一个渠道。如果卫生主管部门能够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建 立一种院间交流沟通的良好途径,是医生的幸事,更是病人的幸事。   其实这种沟通,不仅对基层医院有帮助,对大医院也是同样的。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在大医院误诊误治的病人,也有在大医院治疗效果 不好的病人,这些信息如果能够有所交流,相信彼此都会受益。   徐林医生:要为基层医生提供低价的进修机会,举办经常性的学 术交流。目前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需要卫生主管部门考虑,就是费用 和病源分配问题。有不少医生有这样的想法,假如下面的医生都会了, 没有病人上来看病,那我们岂不没饭吃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交流就 很可能流于形式。   取消职称限制。一般基层医院最多只能评到主治医师一级,谁会 安心在那儿平庸一辈子?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让他们平庸一辈子?   每年成千上万的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可又不愿意去基 层。这种现象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有一天能解决好基层医生 的培养问题,再加上待遇与当地水平相适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担心 基层的医疗水平?从上至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担心中国的医疗水平?   基层医疗会大有作为   作者:修大勇医生 基层医生的业务有其特殊性,以内科为主,辅以外科的常见病院 前处理,其他小科的知识也要掌握;而内科又以循环系统为核心。所 以基层医生最需要掌握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院前处理。诊断思 维方式的训练暂且不说,我谈一个具体的诊断技术。   基层往往不设普通血生化、心肌酶谱检查,心电图的地位就被凸 现出来。所以我的感触就是,诊断上,除了视触叩听的反复训练和强 化外,一定要加强心电图知识的学习。相信大多数医生阅读心电图书 籍都不太困难。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放下书本很快就遗忘了,并不能 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所以,心电图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机 械记忆,并多看图,看完上千份图之后,才会比较牢固地把这些知识 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需要的时候能迅速从脑子里“蹦”出来,做 到快速正确诊断,为治疗赢得时间。   基层医生还有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抢救。严重创伤的时候,必须在 内科完成有效的抢救后才能开始手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内科是 外科的基础。基层并不是急救站,门诊很少能遇到抢救病例,所以我 要说,我们太缺乏抢救经验了!   内科的抢救绝不仅仅是急诊教科书上分系统分病种那几条干巴巴 的措施,记住抢救车里几十种常用药的药理作用、药动力学、适应症、 规格、剂量、用法、极量、不良反应、禁忌症是最基本的,我们更需 要大量具体病例,身临其境抢救成功的回忆,这才是医生最宝贵的财 富。所以,我觉得医疗技术上最需要的帮助就是到大医院或急救中心 进修,获取第一手经验,加以提炼变成自己的技能。   再有,基层医疗机构还担负着卫生防疫、健康体检、科普宣传、 日常保健咨询的任务,这些工作都是无法被大医院取代的。当前,我 国大中城市医学人才相对过剩严重,但医生的绝对数量是不足的。国 家应该花大力气搞好基层医疗保健,否则,再多的大医院也解决不了 13亿人口的医疗问题。   作为基层医生,我并不自卑。我相信,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对医 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大有可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刘辉教授,在向甘肃省天水市第 二医院的年轻医生传授诊疗经验。 本报记者王燕松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