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从健康献血员采集的含有较高乙肝表面抗体效价的血浆,经过一系列工艺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制备成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上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 阻断母婴传播
母亲是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48h之内(越早越好)肌肉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1个月再注射1支,然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70%~90%。
乙型肝炎病毒可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1~3],大多数婴儿是在分娩过程中吸入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受到感染。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80%~90%会成为慢性携带者。因此,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非常重要。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就开始应用HBIG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染。如日本厚生省自1986年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取得了很大成果,使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为减少。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临床上已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为乙肝母亲生育解决了后顾之忧。根据1990年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的报道,对这种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HBIG(生后立即及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IU)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20μg,生后2、3、8个月各注射1次)的方案,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97.13%;而单用乙肝疫苗,对新生儿的保护率仅为86.65%。如果怀孕的母亲在妊娠后3个月,每月注射1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再对新生儿如上述方案免疫,对新生儿的保护率更高。
王建设、朱启铬等学者[4~6]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孕妇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4周肌内注射HBIG 400IU直至临产;(2)对照组: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15天时肌肉注射HBIG,满月、2个月和7个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10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10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1年。结果:5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5.9%,达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5.9%,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94.1%;5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18.5%,随访至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16.7%,抗体有效保护率是83.3%。宫内感染率之比χ2=3.86,P<0.05。结论:产前和产后用HBIG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其有效保护率达到94%,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获得目前最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HBe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韩国荣[7]等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将2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联合组126例,孕妇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IU,新生儿于0、15天各注射HBIG 200IU,然后于1、2、7个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HBVac)20μg。对照组90例,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随访1年。结果联合免疫组胎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19.51%与35.56%),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3.97%,P<0.05。
王清图等[8~9]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明确携带乙肝病毒健康生育期妇女干预治疗对保护婴儿抗-HBV感染的意义。其对慢性携带HBV孕妇进行治疗性干预、对其高危新生儿正常免疫设计治疗方案:将60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分成两组,HBIG与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组31例,未治疗组29例。治疗组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孕妇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月,共4次,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500mg/支,每周3次,涂布四肢内侧皮肤3个月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足月分娩。新生儿出生后48h内、接种乙肝疫苗前采集外周血检测HBVM。未治疗组未接受任何主动或被动免疫防治措施,足月妊娠分娩。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HBV-DNA及全长型和顿挫性转录体测定用PCR电泳和RT-PCR法。孕妇与新生儿血清双盲法测定病毒DNA及不同的病毒转录体分子,分析母婴之间乙肝病毒分子水平上的关系。结果为母血中HBsAg/HBeAg阳性者,其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治疗组2/31例,宫内感染率为6.45%。未治疗组4/29例,宫内感染率13.7%。孕妇治疗性干预有明显的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其结论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治疗后,可有效降低婴儿HBsAg和HBV-DNA携带率。
左旋咪唑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于T细胞,诱导早期前T细胞分化成熟,成为功能性T细胞并可使功能失调的T细胞恢复正常,同时增强单核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作用,激活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诱生内源性干扰素,提高免疫和病毒疗效,已经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应用HBIG及左旋咪唑可明显降低宫内HBV感染。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与母体HBsAg的浓度以及是否有HBeAg有关。现认为在早期和中期妊娠时感染HBV常易清除,而很少发生宫内感染,晚期妊娠时母亲携带较大量HBV病毒者容易传染给胎儿,闫永平提出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可能时间为孕中期或孕晚期[11]。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孕26周以后作为开始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治疗时间较恰当。
2 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在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做治疗、护理或取血检验过程中,不慎手指被针尖刺破,或被手术刀割伤,患者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皮肤创伤进入上述人员的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12h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1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西满.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和防治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7,25.
2 马建新.妊娠中晚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妇女胎盘感染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654-656.
3 Ghendon Y.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highincidence contries.Lancet,1997,2:588.
4 王建设,朱启铬.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1,19:134-136.
5 朱启铬,王建设,王晓红,等.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耐受机制及HBV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2001年度上海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选编,2002,27:8.
6 王建设,朱启铬.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308-310.
7 韩国荣.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8-10.
8 王清图,修霞.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3):142-143.
9 王清图,修霞,陶华娟,等.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1):51-52.
10 刘媛媛,房长茂,许永,等.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6例疗效初步观察.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2):114-115.
11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4.
作者单位: 271000 山东泰安,山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