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公共卫生工作职责

[转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公共卫生工作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公共卫生工作职责

(征求意见稿)

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

研究课题组

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目 录

1. 疾控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职责. 2

1.1 国家、省级和较大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 2

1.2 辖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 2

1.3 各级疾控机构的在各类医疗机构活动中的共同职责. 2

2. 相关工作规范. 2

2.1 掌握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3

2.1.1 目的. 3

2.1.2 对象. 3

2.1.3 内容要点. 3

2.1.4 步骤方式. 4

2.2 医疗机构免疫预防相关工作. 4

2.2.1 目的. 4

2.2.2 对象. 4

2.2.3 内容要点. 4

2.2.4 步骤方式. 6

2.3 疾病监测. 6

2.3.1 目的. 6

2.3.2 对象. 7

2.3.3 内容. 7

2.3.4 步骤方式. 8

2.4 放射、生物防护、传染性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 8

2.4.1 目的. 8

2.4.2 对象. 8

2.4.3 内容. 8

2.4.4 步骤方式. 9

2.5 健康教育. 9

2.5.1 目的. 9

2.5.2 对象. 10

2.5.3 内容. 10

2.5.4 步骤方式. 10

3. 考核评估. 10

3.1 评估体系. 10

3.2 评估内容. 11

3.3 绩效评估指标. 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主体,是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管机构,同时又是辖区内组织、实施、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机构。医疗机构是疾控体系的基础,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哨点一部分,两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各有其优势。

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是从疾病的发生前、疾病发生、疾病发生后各阶段的全程服务,在不同的阶段所涉及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同样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所掌握的资源和机构的功能都有差别。因此针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所涉及的不同阶段、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做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容与机构功能最佳匹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从而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上下一致、协同作战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会能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效率,节约卫生资源。

1. 疾控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的职责

1.1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

确定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预防控制策略、规划、规范,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建立健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对重大疾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进行预测、预警和处置;指导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指导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和适宜技术。

1.2 辖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

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管理本地区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疾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负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防控措施;承担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负责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与考核;指导开展群众性除“四害”活动和爱国卫生工作。

1.3 各级疾控机构的在各类医疗机构活动中的共同职责

1.3.1 掌握医疗机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

1.3.2 监测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1.3.3 督促指导传染病隔离治疗

1.3.4 免疫预防相关工作

1.3.5 医疗机构职责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2. 相关工作规范

2.1 掌握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2.1.1 目的

(1)了解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疾病报告的工作现状,评价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发现疾病报告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现场指导或提出改进建议。

(3)为提高和改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的质量提出相应的建议,并组织开展培训。

(4)了解贯彻执行有关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案情况,评价实施效果。

2.1.2 对象

(1)机构:各级各类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如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性病防治机构、乡(街道、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等。

(2)人员:医院分管领导、疫情报告管理人员、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如临床医生、检验医生等)。

2.1.3 内容要点

(1)乡及以上医疗机构

a 医院疫情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条件等基本情况;

b 疫情报告制度、内部培训和检查指导等管理情况;

c 首诊负责制是否完善,首诊医生的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报告卡院内传送过程;

d 医生、疫情管理人员、医院领导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对网络直报的态度、建议等;

e《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系统》、《救灾防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运转情况;

f本年内或上年度传染病疫情漏报情况、及时报告情况;

g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病例网络直报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h医院参与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负责个案调查或配合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情况。

(2)村级卫生室

a传染病报告基本情况;

b 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情况调查。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情况的检查指导。其中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检查指导每年不少于1次;对县级及以上医院每年不少于2次;乡(镇、街道)卫生院每年不少于1次;其它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抽查指导,抽查比例数不少于1/4。

2.1.4 步骤方式

(1)听取介绍,听取相关单位等有关工作的情况介绍,初步了解基本情况。

(2)现场观察,了解设备的配备、疫情管理人员的落实及其工作条件等情况。

(3)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制度文件、培训或会议记录、疫情报告自查记录等相关材料,抽查门诊日志、化验室登记簿、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的登记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基础资料建设和管理情况。

(4)核对数据,抽查本年内或上年度与传染病诊治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部登记簿和化验室传染病检测登记簿,将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与该院疫情管理人员所保存的传染病报告卡或传染病登记簿的相关记录,以及网络直报的录卡记录进行核对。评价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报告率。

(5)知识测试,采用统一调查表,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由调查日内科、儿科、传染科、检验科当班医生填写;乡级卫生院调查日由当班医生填写。

(6)专题访谈,与1-2名医院领导、医院疫情管理人员、4-5名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承担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任务情况,以及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或措施的落实情况,分析发现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具体困难。

(7)意见反馈,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包括现场所观察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被指导单位或个人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8)总结报告,现场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完成和向委托单位递交书面总结报告。包括背景描述、具体活动安排、现场所见所闻,结论,意见建议,或需采取的行动。

2.2 医疗机构免疫预防相关工作

2.2.1 目的

(1)了解医疗机构免疫预防工作现状,评价预防接种的及时性、规范化程度;

(2)发现记录资料报告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现场指导或提出改进建议;

(3)为提高和改善免疫接种质量提出相应的建议;

(4)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2.2.2 对象

(1)机构:各级各类与免疫预防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如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乡(街道、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等。

(2)人员:医院分管领导、预防接种门诊、与免疫预防有关科室的医务人员。

2.2.3 内容要点

(1)制订计划

a 确定具体目的

可以是全面了解医疗机构免疫预防相关工作状况;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一或某些专项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了解专项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b 确定内容

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相应的督导内容,制成调查表或问卷。可以是免疫规划工作的全部内容,也可以是几项特定内容。具体包括:

· 组织及资源投入;

· 专业人员培训;

· 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 冷链管理及运转;

· 免疫规划疫苗的管理;

· 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评价;

·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疫情监测及其控制;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等免疫监测完成情况;

· 安全注射实施与管理;

· 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c 制订相关控制指标

· 数量控制指标:如接种率、建证(卡)率、不同接种周期的数量、冷链设备装备数量等。

· 质量控制指标:如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控制指标、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率和免疫成功率指标等。

· 时间控制指标:如报告及时率、病例调查及时率、标本送检及时率等。

· 消耗控制指标:如疫苗消耗系数,财力和人力的消耗。

d 确定被督导单位

可以分级分类按要求进行随机抽查确定,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如有产房的医院。

(2)工作内容

a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监测

-- AFP病例的主动监测及“零”病例报告情况;

-- 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报告情况;

-- 配合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情况。

b 预防接种服务

· 有产房的医疗机构

-- 新生儿出生后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率评价,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原因;

-- 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情况;

-- 接种登记、报告管理情况;

-- 疫苗管理情况。

· 设有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疗机构,包括乡(镇、街道)卫生院

-- 门诊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评价,未接种原因、不合格接种原因;

-- 免疫规划疫苗使用登记与管理;

-- 疫苗管理情况;

-- 冷链管理及运转,包括冷链的维护与测温、调试。

· 预防接种安全

-- 安全注射实施与管理;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与报告;

-- 疫苗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接受培训情况。

2.2.4 步骤方式

(1)向被指导单位说明督导目的,介绍督导组成员;

(2)听取被指导单位有关免疫预防相关工作实施情况介绍;

(3)检查相关记录及有关资料;

(4)观察现场实际操作,应注意观察他们操作是否规范;

(5)与免疫预防工作者单独交谈,了解其工作积极性和态度,以及遇到的困难;

(6)走访、了解群众对免疫工作人员的行为与态度的评价,及对改进工作的建议等;

(7)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系统、准确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解决措施和对策,指导制订具体行动计划。

(8)反馈结果,肯定被指导单位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或建议。

(9)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背景描述、活动安排、现场所见所闻,结论,意见建议。

2.3 疾病监测

2.3.1 目的

(1)指导医疗机构有计划、连续地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及时将获得的信息上报和反馈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督促医疗机构和人员“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及时、准确的将发现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

(3)指导执行疾病监测计划,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发现监测系统不完善和相关的盲点,以保证持续改进疾病监测工作。

(4)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价。在监测工作启动前评价监测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对正在运行的监测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及其绩效进行评价,以便对监测系统和监测工作进行改进。

2.3.2 对象

1)辖区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的工作人员

2)范围:

a 疾病报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按照报告的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的常规报告漏报情况及报告的完整性;

b 按计划收集疾病资料、搜索病例并按要求及时报告的情况;

c 对重点疾病如AFP监测、SARS监测等的检索和报告;

d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集聚性传染病暴发疫情等具体事件监测情况;

e社区(或人群)出生、死亡、疾病资料的收集和报告;

f实验室有关疾病检测数据和资料的报告登记;

g哨点单位的监测,即随机或非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报告单位或个人为监测哨点,进行特定疾病报告和病原学监测,执行监测方案的情况;

h人群免疫水平监测,通过血清学监测进行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

i相关的危险因素监测,饮食、生活方式、动物宿主和病媒昆虫等的监测。

2.3.3 内容

(1)根据辖区监测计划,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情况;

(2)相关监测工作人、财、物保证情况;

(3)建立健全监测系统,监测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规范化程度:

收集资料内容:

a 死亡、出生、监测疾病登记资料

b 医院、诊所、化验室的发病报告资料

c 流行或爆发的报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

d 实验室调查资料(如血清学调查、病原体分离等资料)

e个例调查资料

f人群(现场)调查资料

g动物宿主(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等人畜共患病)及媒介昆虫的分布资料

h暴露地区或监测地区的人口资料、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

i生物制品及药物应用的记录资料

j其他。如防治、干预措施等。

(4)按要求完成监测样品采样、检测情况;

(5)相关操作规范情况;

(6)分析、汇总、报告、利用、反馈资料情况;

(7)监测资料整理归档情况;

(8)评价监测目的是否恰当、监测系统的可用性、可接受性、灵活性、简易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代表性、及时性和监测成本等。

2.3.4 步骤方式

(1)听取监测单位有关执行监测计划、方案情况的介绍;

(2)查阅相关记录及有关资料;

(3)观察现场实际操作,应注意观察他们操作是否规范;

(4)与监测工作者交流、了解核实工作情况,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

(5)随机抽取一定的样本,深入家庭或监测单位核实调查监测结果的一致性;

(6)汇总、分析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系统评价监测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解决措施和对策,指导制订具体行动计划。

(7)反馈结果,肯定被指导单位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8)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背景描述、活动安排、现场所见所闻,结论,意见建议。

2.4 放射、生物防护、传染性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

2.4.1 目的

(1)督促医院加强对院内放射性、化学性和生物安全防护,确保临床诊断、放射、实验室工作在安全的环境和设施中进行,保证医护、检测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不发生实验感染、放射污染事件,控制院内传染性感染。

(2)通过定期对医院传染性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观察和检测,并对检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医院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

(3)对医院消毒隔离状况动态监测消毒效果,促进医院消毒隔离状况持续改进;

(4)通过定期对医院放射、同位素防护情况的观察和监测,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医院放射防护的效果;

(5)了解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保证医疗废弃物处置的安全性;

(6)对医院在放射性和生物防护、医院传染性感染控制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协助制定有效的的防护措施。

2.4.2 对象

(1)医院烧伤科、妇产科、口腔科、传染科、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化验室等重点科室空气、环境净化、消毒质量:

(2)从事检验、放射、传染病诊疗等有生物、放射、化学因素危害的科室放射性、化学性和生物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3)接触相关危害健康因素的医护、卫生技术人员。

2.4.3 内容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传染病预检、放射和生物防护、院内预防控制等法规规章情况;

(2)制定执行医疗安全防护制度情况;

(3)医疗安全防护组织建设,人员培训情况;

(4)传染病专科门诊选址、布局及相关建筑设施符合规范情况;

(5)执行相关法规,放射、生物防护和消毒设施装备、防护、运行状况;

(6)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02)要求,洁净室管理与监测情况。

(7)医院重点科室空气、环境物体表面自身监测情况;

(8)医院环境的常用消毒方法的效果评估:

a 空气消毒效果

b 墙壁、天花板、床、床头桌、凳、门、门把手、水龙头、病人生活用品、衣服、被褥等环境表面消毒效果

c 医院重点环境消毒效果

· 层流手术室和层流病房等I类环境消毒效果

·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血透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及供应室无菌区等II类环境的门把手、水龙头、脸盆等物品的消毒效果。

· 普通病房、急诊室、化验室、换药室、妇产科检查室、供应室清洁区等III类环境的消毒效果。

· 传染科及病房等IV类环境的终末消毒效果。

(9)实验室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防护环境参数和管理符合标准情况;

(10)医院污水处理管理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的情况。

2.4.4 步骤方式

(1)收集医院放射、生物防护、医院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的信息;

(2)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结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

(3)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全面或专项现场、实验监测,评估效果;

(4)现场核实医院执行传染病预检、放射和生物防护、院内传染性感染预防控制等医疗安全防护制度情况的真实性;

(5)了解、测试相关人员掌握放射和生物防护、院内传染性感染预防控制相关法规、制度和自我防护知识情况;

(6)测试放射和生物防护、院内传染性感染预防控制、废弃物处置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并核实相关资料;

(7)综合分析、评价放射和生物防护、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废弃物处置效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8)向医院通报情况;

(9)形成书面报告,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2.5 健康教育

2.5.1 目的

通过对医院开展院内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教育技术和卫生防病知识工作的督导评估,加强一级预防,提高院内职工健康教育能力和患者及家属的防病知识水平,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2.5.2 对象

(1)医疗机构各业务科室;

(2)医院职工;

(3)院内患者和家属,社区居民。

2.5.3 内容

(1)院内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情况;

(2)医院内固定宣传阵地,如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建立和宣传内容定期更新情况;

(3)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理论与技巧培训情况;

(4)结合卫生日,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情况;

(5)结合临床整体护理,对病人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情况;

(6)开展控烟工作,创建无烟医院,营造清新的就医和治疗环境情况;

(7)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防治等重点疾病的专题健康教育情况;

(8)健康教育资料的征订发放和自制相应的健教处方等健康教育资料情况。

2.5.4 步骤方式

(1)收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信息;

(2)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结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制定督导和效果评估计划或方案;

(3)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现场全面或专题勘察;

a 现场核实医院执行辖区健康教育规划、计划、工作制度等有关情况的真实性;

b 了解、测试相关人员掌握健康教育理论、技能的情况;

c 门诊、病房、社区随机走访患者、家属、居民测试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d 门诊、病房健康教育固定宣传设施完好、更新情况;

e诊室、病房、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控烟标识、烟具、烟蒂、吸烟劝阻情况;

f健康教育资料收集、汇总、报告情况。

(4)医院健康教育组织建设、经费投入和装备情况;

(5)综合分析、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6)向医院通报情况;

(7)形成书面报告,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3. 考核评估

3.1 评估体系

3.1.1 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组织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督导评估情况进行评估;

3.1.2 每年1~2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

3.1.3 方式:单位自查基础上,由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抽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有关业务科室经常性工作和深入医疗机构现场核实相结合。

3.2 评估内容

3.2.1 督促指导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

3.2.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科室人员培训情况;

(1)熟悉相关法规规章和知识情况

(2)掌握相关技能情况

3.2.3 查核相关资料信息;

(1)了解信息收集的齐全完整情况

(2)核实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

(3)信息整理汇总的规范行

(4)信息资料分析的科学性

a 了解督导信息反馈情况

b 督导发现问题指导解决情况

3.3 绩效评估指标

3.3.1 覆盖面

3.3.2 指导规范化程度

3.3.3 总结报告的及时规范化程度

3.3.4 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3.3.5 相关资料规范归档情况

不错不错,相当规范,以后我们就按这些工作了。

[em01]

TOP

好全面啊,可是基层的疾控人员究竟有多少能干,又有谁支持,连最起码的待遇都不能保障,还干什么正经事,扯蛋啊!!!!!上面的领导就不知道基层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多难干,他们就知道制订,难道就不能到基层来看看吗?
翔龙飞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