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评估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05年8月18日
从2005年7月下旬开始,政府当局向国际兽疫局提交的正式报告表明,H5N1病毒已扩大其地域范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均于7月下旬报告了家禽中禽流感暴发并于8月初确认H5N1为病原体。还报告了受该病毒感染的候鸟的死亡。在这两个国家发生的暴发是由家禽和野水禽之间通过共同水源接触造成的。
这些是在这两个国家记录的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首次暴发。这两个国家以前均被认为没有该病毒。
自最初报告以来,仍然限于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家禽中H5N1暴发已逐步向西传播,影响6个行政区。在哈萨克斯坦,与西伯利亚最初暴发地点接壤的几个村庄现已知在家禽中发生该病。迄今为止,在这两个国家的暴发已涉及一些大的家禽饲养场和小型家庭禽群。在俄罗斯死亡或被摧毁的鸟类接近12万只,在哈萨克斯坦患病的鸟类达9000多只。
8月初,蒙古在该国北部两个湖泊89只候鸟死亡之后发表了一份紧急报告。禽流感A型病毒已被确认为病因,但是尚未确定病毒株。已与世卫组织参考实验室共享样本并且目前正在对它们进行调查。同样在8月初,在中国西藏发现了家禽中H5N1暴发。
在所有这些最近的暴发中,当局已宣布根据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建议采取控制措施。迄今为止,未发现人间病例,警惕性很高,并且地方当局正在对传言进行调查。
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暴发提供了证据,表明H5N1病毒已超越其在东南亚国家的最初疫源地扩大传播,现已知那里的暴发于2003年年中开始。尽管作出了积极的控制努力,但是粮农组织已警告继续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地区以及在柬埔寨、中国、泰国并且还可能在老挝的一些地区继续发现H5N1病毒。
东南亚的暴发导致超过1.5亿只鸟类死亡或毁灭,已对农业产生严重后果,尤其对依靠小型家庭禽群增加收入和食物的许多农民后果最为严重。人间病例,其中大多数与直接接触农村病禽或死禽有关,已在四个国家得到确认: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目前只记录了有限的人传人的少数实例。日本、马来西亚以及大韩民国家禽中H5N1禽流感暴发得到了成功控制。
世卫组织完全同意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的观点,即在野鸟种群中控制禽流感感染既不可行也不应尝试。一段时间以来,已知野水禽是所有A型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候鸟可以低致病性方式远距离携带这些病毒,但通常不显示疾病体征并且很少死于该病。在候鸟中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实例同样很少,并且对这些鸟类在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作用仍了解甚少。
候鸟大量死于禽流感,例如4月底在中国中部青海湖发现的一次,期间有6000多只鸟死亡,被认为是不寻常的。7月发表的研究表明,该次暴发中的H5N1病毒与过去两年在东南亚传播的病毒相似。
最近在国际兽疫局网站上发表的对来自俄罗斯暴发的病毒分析显示与青海湖暴发期间从候鸟中分离的病毒有明显的相似性。来自蒙古候鸟中暴发的标本也应证明在阐明这些最近发展方面是有用的。监测鸟类中禽H5N1病毒的传播和演变并迅速将这些结果与以前描述的H5N1病毒进行比较是评估大流行性流感风险的一项基本活动。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家禽中的暴发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已在1997年香港、2003年香港以及2004年初以来东南亚的暴发中反复证明其能力,可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类,造成具有高病死率的严重疾病。在家禽中新感染H5N1疾病的地区存在着人间病例的类似风险。
东南亚的经验表明,人的感染病例很少,并且该病毒不会容易地从家禽传播到人。迄今为止,多数人间病例发生在农村。大多数但并非所有人间病例与直接接触死禽或病禽有关,特别在屠宰、脱毛和食物制备期间。在家禽饲养工人或扑杀人员中无确认病例。尚无病例与食用煮熟的禽肉或禽蛋有关。
与在不同国家看到的家禽密度和饲养制度有关的因素也可影响发生人间病例的风险。在2003年由H7N7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期间,在荷兰家禽饲养工人、扑杀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中间发现了80多例结膜炎,并且有一名兽医死亡。该次事件在毁灭约3000万只家禽之后得到控制,强调了新感染国家必须在受感染饲养场采取控制措施时遵循粮农组织/国际兽疫局/世卫组织建议的预防措施。
大流行风险评估
不能排除H5N1禽流感可能在更多国家的家禽中传播。世卫组织建议加强对家禽中暴发和候鸟中死亡的监测并按照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的建议迅速采取控制措施。还建议在已知发生禽类暴发的国家在有受感染家禽接触史的人中提高对呼吸道疾病病例的警惕性。向世卫组织和国际兽疫局/粮农组织参考实验室提供采自人和动物的临床标本和病毒使能开展研究,有助于评估大流行风险和帮助确保疫苗研制工作保持既定方向。
该病毒不断扩大的地域存在因其为人类暴露提供进一步机会而令人担忧。每增加一例人间病例增强了该病毒通过适应性突变或重组提高其可传播性的机会。在人中间可容易地传播的H5N1株的出现将标志着一次大流行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