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乙类传染病,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散发病例出现。今年以来,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地还相继出现了小范围的麻疹暴发流行。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麻疹发病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今年的麻疹特别“偏爱”流动人口。
据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左树岩医生介绍,麻疹是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传染性强且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8年我国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以后全国每年麻疹病例数8万例左右,病死率约为0.6‰。
截止到今年3月底,全国共报告包括疑似病例在内的麻疹病例近3万例,报告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专家介绍说,除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升高、病例仍以小年龄为主的特点外,今年的麻疹发病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外来人口发病明显增多。比如,广东东莞市常住人口1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约有900多万,今年报告的病例99%均是外来人口。浙江温州常住人口750万,外地流入人口200多万,流出人口近150万,今年发病比去年同期上升15.2倍,其中1/3以上是外来人口病例。
左树岩从疾病流行的角度分析了麻疹“青睐”流动人口的原因。首先,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低是该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据去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发现,全国预防接种工作薄弱地区范围扩大,不少地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实施不力,部分地区接种率严重下降。审评发现有10个省的37个县麻疹疫苗第1针接种率在85%以下,而这些地方也多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经对居住少于3个月的291名适龄儿童的调查,建证率和建卡率分别为76.98%和32.30%。麻疹疫苗
接种率为40.55%。
其次,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管理难度,加剧了疫情的播散。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些人口流出地多为过去计划免疫工作较为薄弱的地区,同时也加速了疾病的传播。据某地关于流动人口数量和麻疹发病相关分析:麻疹发病数与当地流动人口数量存在正相关,即人口流动越大麻疹发病率越高。
第三,传染源难以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者就诊的医院基层医务人员无法严格控制患者活动,且由于疫情报告地址不详或有错误,疾控中心很难对全部病例进行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病例的规范化管理,增加了麻疹进一步传播的机会。
最后,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儿童入托、入学需要查验接种证。对没有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需要根据国家的免疫程序进行补证和补种。但在一些流动儿童聚集地区,很多学校常以担心影响“九年义务教育”或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为由,不认真执行该法律内容。其后果是学校经常发生麻疹疫情,学龄儿童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40%~50%,而学龄儿童发生麻疹后,又进一步将病毒带回社区,出现更多麻疹病例。
通过干预消除“免疫空白”
据介绍,早在1998年,卫生部就制订了《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提出详细的管理措施。但时隔7年,流动人口这一计划免疫难点似乎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变得更加严重的趋势。在某些地区,流动儿童甚至成了“免疫空白”。
“免疫接种所暴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只是目前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罗凤基说。他说,从辖区内的调查看,流动儿童接种率跟街、乡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流动人口底数清、管理好的街、乡,流动儿童的接种率肯定高,发生传染病的情况就少。“但光靠卫生部门很难摸清流动儿童的准确底数,而底数不清,直接会影响到常规免疫的接种率。因此,必须首先强化基层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义务。”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郭飚医生认为,目前如何对流动人口提供免疫服务仅限于卫生系统内部明确划分了职责,对卫生系统以外的其他部门没有责任要求。而以基层卫生系统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能力,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根本无法获得流动儿童的底数。如果流动儿童不能主动要求获得卫生服务,则很难有机会通过其他部门有效通知儿童家长,让儿童获得免疫服务。
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中的查验接种证制度是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左树岩说,目前儿童入托、入学率超过95%,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协调,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中对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制度,并对儿童开展缺失疫苗的补种,遏制学龄儿童中与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暴发。
转自:健康报 |